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台北機廠街道藝廊


為何每次古蹟搶救都會失敗 ?
為何我和周遭的人都和當局不合?
為何每次都是由學生救社會躺街頭被毆打 ?
為何抗爭總是無法變成全民運動?

人類的感性是經由幾千年才完成,
關於日常生活的審美,則現在才要開始,
當人们拜工業和科技之賜,
減去的工時,卻無法換取到情感,
省去的工時,並沒有用來表現親情,
使人们幸福,
反而建立互相的孤離,
要一國居民,愛護古蹟和文化,
如果他們不能從自己日常生活的區域,感受到被愛,
感受到自己的尊嚴和價值,
維護清潔和詩意,
他怎麼會有教養去愛距離家門遙遠的古蹟和文化
他自己的文化在那裡?
被尊貴和疼惜了嗎?
一流的國家,不只有美麗的觀光區,
莊嚴的古蹟,
還要有細緻迷人的日常生活區------
在戰後六十年間,急促消失的舊社會,
轉瞬間~變遷劇烈的社會,的確讓人無所適從,
陌生的新國家和社會,
使失去了自然生活區域的人民,
流浪到街頭----
成為眾所憎惡的日漸暴增的游民.
學術文化的源頭~本來就來自璀璨迷人的日常生活,
我們是想邀請群眾創作?
還是培養他們只成為一個膜拜名家作品的人?
其實學習藝術是危險的!
它喚醒了靈魂的自覺!
使政壇不安,
一個國家有優秀的人民,
讓蓄意不良的政府恐懼!
一個國家有聰明的工人,
也使不法權威和剝削無法得逞 !
在台灣悲劇歷史的過往,
中上年紀的群眾,無法不成為社會的導師
他們是國家文化的倉庫,
如果不改變價值觀!
我們怎麼向他們學習
驕傲的學者下鄉進行文化活動,
而這些胼手胝足的長者,
卻是由他们養大現今的碩士博士们!
當教育帶我們遠離土地經驗,
在陌生遙遠的他國文明中流浪,
受西方主流文化歧視~
學子耗去一生的青春和遙遠國度留學學習的經費,
換來了甚麼?
近代文明~
西方的主流文化~橫掃所有的亞洲古老文明,
為什麼我们不回返自己文化母體的家?
親近自己熟悉的情感巷弄 ?
戰後六十七年了!
假使整個世界要反省,
聯合國該發放獎狀給
從沒有殖民過別的國度的國家獎狀
藝術有藝術的機會
文化有文化的命運
文化的失根和斷裂
如今就在我们腳下的土地喘息
讓我們開始從巷弄裡遊學
重新憐惜我们的文化
[懷舊]和[心靈歸鄉運動]在全世界建立了龐大的[情懷商機]!
帶動收藏/拍賣/古董業/古建築美術品/歷史遺址漫步.
細緻的歷史工作才可收復人心!
粗糙的以省籍對立為區塊,白白的失去大片市場!
可以擴大心胸為親切呼喚土地所有者,與所有住民共享:如
原住民/客家/閩南/新移民/眷村老鄉/外事工作者/留學生/
衝破原有的政治樊籬!擴大文化的心胸!
在釋放出來的歷史空間保留每個朝代殖民者的符號
讓每個來臨的人與台灣經驗連結


尋到心靈的歸鄉之路!

如此對於日本佔領時期的宿舍是否要拆除的問題就可
迎刃而解了
使每個進入台灣的西班牙人荷蘭人日本人都可找到他們和台灣連結的點
最近我們可看到政府對日式建築和各地神社的做法似乎
還不能進入以在地居民回憶情感為主體的古蹟保存策略
我們需要有感情和愛心的政府
人民不在乎誰執政,只要有[好政治]!



博物館千年的塵埃,引不起學習的樂趣!
各處古蹟園區佈滿新建材/看版/和大量的文獻字句/令人疲倦!
我們須要立體的歷史,公共空間的再利用,不仿參考心理學/社會學/甚至[市場調查]/的心得





台北機廠讓人最大的想像~

在於它到底是人民的財產還是政府的財產 ?
民意在此刻有地位嗎 ?
1930年代它已經處在世界的文明高度
的確可以證明台灣這個島嶼
曾經在百年前已經有了重工業的基礎建設
而且是製造供應鐵路使用的火車這樣的重型工業產物
如果現在是一個沒有戰爭的年代
今年剛好是二戰結束的69年
明年就是終站的70周年紀念
戰後的七十年我們過著怎麼樣的社會生活 ?
有著怎麼樣的政治內容 ?
家庭的溫情和倫理?
經濟和教育的成功 ?
工業更進步嗎 ?
留住台北機廠 ~留住這個世界級的工業遺址
是台灣的榮譽
它也是全球唯一有資格舉辦鐵道的萬國博覽會的場所
如今因為談灣光復後的日產接收
它成為國防部財產
目前有一條快速道路的[腳架樑柱]插入偌大的園區中央
是一個慘烈的風景



 最後一件林安泰移走後
東區無一古蹟
東區粉樂町找到的是永和豆漿和粉圓
文創園區複製西方文化衛星廠
再多的光點
再多的華山
再多的松菸
都是文化衛星廠區
為什麼畏懼真歷史
台灣曾經在百年之前的工業成就
擠身世界一流的國家事實
留下它不是對國民的鼓舞嗎
讓遺失的基礎科學復萌
就是信心和工業教育的基石



王愛嬌散文欣賞 

有感人生像一列列車,到站了…該下車就該下車…上車的客人有路人甲路人乙,完全陌生的人,依照所購痤位乖乖坐下,不管隔壁是“誰?”大家一律平等…陪同睡 覺陪同發呆,但觀察結果大多是“冷漠以對“…這兒是對號入座唯一不會被駡的地方,累了男女共枕躺平了男女關係也是唯一不會被誤會的地方…,那短短的扶手建 立了規範…數十節車箱的人們…大家都不知道誰何去何從…這裡有目標的只有一個人,其他的到站就要下車了…不下車您要去那裡?短短緣份一句“您好?您到那 裡?”簡單一句話您們曾經說過嗎?這句話很可能就影響旁邊的人一生、甚至救了一個心急無奈失神的陌生朋友……


[網路文章介紹]
來自Humans of Taipei

「我是萬華社大的美術老師,這次來支援信義社大,是希望透過民眾創作的方式,達成台北機廠全區保留的訴求。

「台灣的美術界長期和民眾隔絕,所以多年前我就開始帶萬華的遊民畫畫,也希望透過創作,讓底層多些想像、重建自尊。印象最深的是我曾出過一個題目,要遊民 想像自己有一個孿生手足、另一個自己,有個學生畫了一個大鐘,裡面是自己的圓臉,他說他擁有的只有時間,而時間對每個人是公平的...。

「我喜歡用『終戰』的概念來論述當代生活。戰後因為白色恐怖、陳澄波被殺,許多戰前活躍的畫家變得低調,美術創作轉向風景花鳥。即使到了當代,一般民眾也只能撿拾政府給予的『文創』,但文創到底是什麼?賣很貴的東西嗎?

「很多寶貴的空間無法保留;而保留下來的,卻和地方切割了。例如西門市場,裡面的場地費、咖啡廳,都不是在地阿公阿媽能夠親近的。所以我希望更多人來關心台北機廠,讓它成為一個民眾能親近的鐵道園區。」

“I teach art in Wanhua Community College. I also have a session in Hsinyi Community this time, held specially for petition of preserving the whole area of Taipei Railway Workshop.

"The art circles of Taiwan had been distancing themselves from the people. That’s why I decided to take the hobos in Wanhua to my art class. I’d like to help the people living in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 to have a chance to create something and through their creations, I wish they can use their imagination and build their self esteem. The most unforgettable project is that I asked them to imagine they have a twin brother or sister, another sibling that looks just like them. One of the student drew a big clock and his round face in the middle of the clock. He said ‘time’ is his only belongings and time is fair to everyone in this world…

“I like to use the idea, ’end of war era’, to describe the time we are living in. After the war, there were ‘white terror’ and the Taiwanese painter, Tan Ting-pho, was murdered. All the active painters before the war were forced to keep a low profile and their creation were turned to landscapes and flowers and birds. Even the time we live in, our biggest chance is the crumb provided by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planned by the government. But what exactly is this ‘industry’ bringing us? Does it only mean that we can sell expensive designed products?

“There had been too many precious places and remains uprooted. Those had a chance to be kept were re-designed into a place alienated from the local people. Take Ximen Market as an example. The fee, the coffee shop, they are all too expensive for the old generation there. That’s why I hope more and more people come to the Railway Workshop and get to know the problem we are facing. And I hope the old workshop can be kept and transformed into a place where everyone is welcome.”


 柏艾蓓 Wow that is great. Thank you for providing the translation, I love learning about stuff like this. I will be sure to stop by the Railway Workshop before I leave Taipei. This woman is a treasure of Taipei!
收回讚 · 回覆 · 4 · 5小時
Humans of Taipei 這個網站整理的很完整
http://tpeworkshop.railway.tw/
反對台北機廠淪為北美二館
tpeworkshop.railway.tw
Preserving the Taipei Railway Workshop as a "LIVING" railway museum
讚 · 回覆 · 1 · 1 小時
Humans of Taipei 你按讚了嗎?
https://www.facebook.com/TPErailWorkshop
反對臺北機廠成為美術館與文創園區,催生一座活的鐵道博物館!
反對臺北機廠在臺北市府惡搞下成為美術館與文創園區商城,催生一座真正活的鐵道博物館!
社區: 6,072 人說讚
讚 · 回覆 · 1 · 1 小時
Ichun Yocean 好酷的美術老師!!!!!!!!她的想法很棒也提到真正藝術的核心價值:生活在真實中的人們~



 不完美工作室

 連續十二堂課程的[不良時代美術工廠]藝術營終於結束了
想到大約是今年初夏的時光
接受不完美工作室邀請
為他們培訓的成員~社規師黃立品先生~策畫一個搶救北廠的藝術營
因為黃先生是信義社大的教務長
所以這個藝術營也由信義社大作為協辦單位
主辦單位則是目前最重要的台北機廠搶救聯盟
我相信這件搶救案應該是目前全國最大的案子
其實每一個台灣人都應該對其重視
在二戰期間德國義大利日本曾經夢想結盟為當時的帝國
德國的希特勒也進軍全歐洲
屠殺數以百萬的猶太人
日本則是從一個亞洲的小國家躍升為殖民母國
因甲午戰爭由清廷割讓給日本的台灣~則成為日本的殖民地
北廠的誕生源自戰爭也源自殖民歷史
它和近代史的人類命運糾纏不可分離
日本首次成為殖民母國
以四季分明物產富饒的台灣
做為進軍南洋的太平洋戰場移墾區
在這裡製作武器和運輸工具包括如今高雄岡山的航空製作場
還有松山台北機廠的火車製造場
以及嘉義水上鄉的飛機場
當時阿里山鐵路的鋪設
也在此地成為鐵路開發的先驅
在北部市區留下的許多當年建築物如今仍可見到的總統府 中山堂監察院等等
都十分堅固精美屹立不搖
這些建築在終戰後都成為[日產]
由登陸的國府接收
戰爭之前的日本對台灣的種種建設
其實都是從日本本國募集資金而來
和西方國家的殖民史不同的是
他們不是搜刮殖民地的物質回國
反而是在當時當地企圖將台灣建立成一個世界級的現代國家
所以從教育和工業上可以看到許多優秀的基礎科學和基本建設
光復初期有外省登陸的廠商要用人才
竟然指名要受過日式教育的台灣人
儘管他們一句北京話也不會說
大家公認這些受過優良品格教育和工業科學基礎的台灣人士
具有誠實人品和扎實的各門科學專業能力
過去從笑哈哈畫會的菁英老人身上
我也可看他們年經時在三菱產業松下電器的工作表現
以及戰後他們被延攬到新移民者的機構成為各產業的重要幹部
終戰後逝去的社會理想
破碎的人倫
極需改革的政治借境
基礎科學的喪失~下一代國民只能從事休閒觀光的服務業的危機感
我們如果一心焦急於要保留老市場 眷村或花街的人道情懷
我們更應該留住這個世界級的鐵道工業遺址
它曾經代表台灣擠身世界一流國家的視野
也曾帶領當時的台灣人~想要成為世界一等公民的決心
這些精神力量是我們的社會永遠值得信任和有價值的東西
它使我們知道~自己擁有怎麼樣光榮的襲產
以後要如何的帶領下一代人永續的走向前去



北廠之父速水和彥 競賽磨技術

台北機廠巡禮專題之二(中央社記者王朝鈺台北20日電)日治時代設計台北機廠的速水和彥,當時掌管全台機關庫業務與運轉維修。他對技師要求嚴格,更曾舉行競賽精進員工技術。
台北機廠原始廠址位於台北市北門附近,前身可回溯到清朝政府所設的兵工廠,日據時期略為整頓後,改稱為「新台北鐵道工場」。
位於京華城對面,斥資475萬日圓,基地面積近17公頃的台北機廠,在1931年8月開始動工,1935年10月竣工,由台灣總督府鐵道部的速水和彥親自設計監造。
速水和彥在1889年12月19日出生於日本北海道釧路市,8歲時隨父親速水經憲來台,就讀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之後他回到日本轉入日本滋賀縣膳所中學、第三高等學校就讀,1915年京都帝國大學工學部畢業後來台任職鐵道部。
速水和彥在台先後長達30年期間,曾任職鐵道部技師、運轉係長和設計掛長,並在1927年任工作課長兼運轉課長,掌管全台機關庫業務與運轉維修事宜。
他不僅設計台北機廠,用來從事維修蒸汽火車重要基地,更對車輛、機械和設備等改革付出良多,特別是對員工的技術培訓與養成教育規劃出一系列措施,奠定技師扎實的維修基礎。
由於他對技術養成的嚴格要求,因此機關庫時常舉行研究會議、課程藉以精進員工技術,其中「競技會」更是機關庫的一大傳統。
例如,機關庫曾舉辦「聯合機關庫操縱競技會」、「燃料節約競技會」和「無事故競賽」等項目,速水和彥並常前往擔任裁判。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速水和彥並未回到日本,反而留在台大工學院任教,他在1949年8月12日,搭乘「日本丸」商船返日途中病逝並舉行海葬,享壽60歲。
有資深員工說,「速水和彥是北廠之父」。速水和彥終其一生奉獻台灣,在台灣鐵道史上佔有舉足輕重地位,台北機廠為紀念他,特地鑄造銅像和銘文,現仍保存在北廠文物室。1020120




極需改革的政治借境
基礎科學的喪失~下一代國民只能從事休閒觀光的服務業的危機感
我們如果一心焦急於要保留老市場 眷村或花街的人道情懷
我們更應該留住這個世界級的鐵道工業遺址
它曾經代表台灣擠身世界一流國家的視野
也曾帶領當時的台灣人~想要成為世界一等公民的決心
這些精神力量是我們的社會永遠值得信任和有價值的東西
它使我們知道~自己擁有怎麼樣光榮的襲產
以後要如何的帶領下一代人永續的走向前去

相片:連續十二堂課程的[不良時代美術工廠]藝術營終於結束了
想到大約是今年初夏的時光
接受不完美工作室邀請
為他們培訓的成員~社規師黃立品先生~策畫一個搶救北廠的藝術營
因為黃先生是信義社大的教務長
所以這個藝術營也由信義社大作為協辦單位
主辦單位則是目前最重要的台北機廠搶救聯盟
我相信這件搶救案應該是目前全國最大的案子
其實每一個台灣人都應該對其重視
在二戰期間德國義大利日本曾經夢想結盟為當時的帝國
德國的希特勒也進軍全歐洲
屠殺數以百萬的猶太人
日本則是從一個亞洲的小國家躍升為殖民母國
因甲午戰爭由清廷割讓給日本的台灣~則成為日本的殖民地
北廠的誕生源自戰爭也源自殖民歷史
它和近代史的人類命運糾纏不可分離
日本首次成為殖民母國
以四季分明物產富饒的台灣
做為進軍南洋的太平洋戰場移墾區
在這裡製作武器和運輸工具包括如今高雄岡山的航空製作場
還有松山台北機廠的火車製造場
以及嘉義水上鄉的飛機場
當時阿里山鐵路的鋪設
也在此地成為鐵路開發的先驅
在北部市區留下的許多當年建築物如今仍可見到的總統府 中山堂監察院等等
都十分堅固精美屹立不搖
這些建築在終戰後都成為[日產]
由登陸的國府接收
戰爭之前的日本對台灣的種種建設
其實都是從日本本國募集資金而來
和西方國家的殖民史不同的是
他們不是搜刮殖民地的物質回國
反而是在當時當地企圖將台灣建立成一個世界級的現代國家
所以從教育和工業上可以看到許多優秀的基礎科學和基本建設
光復初期有外省登陸的廠商要用人才
竟然指名要受過日式教育的台灣人
儘管他們一句北京話也不會說
大家公認這些受過優良品格教育和工業科學基礎的台灣人士
具有誠實人品和扎實的各門科學專業能力
過去從笑哈哈畫會的菁英老人身上
我也可看他們年經時在三菱產業松下電器的工作表現
以及戰後他們被延攬到新移民者的機構成為各產業的重要幹部
終戰後逝去的社會理想
破碎的人倫
極需改革的政治借境
基礎科學的喪失~下一代國民只能從事休閒觀光的服務業的危機感
我們如果一心焦急於要保留老市場 眷村或花街的人道情懷
我們更應該留住這個世界級的鐵道工業遺址
它曾經代表台灣擠身世界一流國家的視野
也曾帶領當時的台灣人~想要成為世界一等公民的決心
這些精神力量是我們的社會永遠值得信任和有價值的東西
它使我們知道~自己擁有怎麼樣光榮的襲產
以後要如何的帶領下一代人永續的走向前去
· · 推廣 ·






當代全世界的歷史研究潮流,以走向環境史/生活史/情感史/的方向
甚至個人的[私人生活史]/也成為一個地區重要的[世紀靈魂符號].
美麗的巷弄文化,在政府和民間的呵護下,
有如為群眾設立的[生活文化館],

充滿了歷史與美學多元的面相!
有如[文化的萬花筒].,
使人们自動自發的走進各[館],接受薰陶.

相片:為何每次古蹟搶救都會失敗 ?
為何我和周遭的人都和當局不合?
為何每次都是由學生救社會躺街頭被毆打 ?
為何抗爭總是無法變成全民運動?

人類的感性是經由幾千年才完成,
關於日常生活的審美,則現在才要開始,
當人们拜工業和科技之賜,
減去的工時,卻無法換取到情感,
省去的工時,並沒有用來表現親情,
使人们幸福,
反而建立互相的孤離,
要一國居民,愛護古蹟和文化,
如果他們不能從自己日常生活的區域,感受到被愛,
感受到自己的尊嚴和價值,
維護清潔和詩意,
他怎麼會有教養去愛距離家門遙遠的古蹟和文化
他自己的文化在那裡?
被尊貴和疼惜了嗎?
一流的國家,不只有美麗的觀光區,
莊嚴的古蹟,
還要有細緻迷人的日常生活區------
在戰後六十年間,急促消失的舊社會,
轉瞬間~變遷劇烈的社會,的確讓人無所適從,
陌生的新國家和社會,
使失去了自然生活區域的人民,
流浪到街頭----
成為眾所憎惡的日漸暴增的游民.
學術文化的源頭~本來就來自璀璨迷人的日常生活,
我們是想邀請群眾創作?
還是培養他們只成為一個膜拜名家作品的人?
其實學習藝術是危險的!
它喚醒了靈魂的自覺!
使政壇不安,
一個國家有優秀的人民,
讓蓄意不良的政府恐懼!
一個國家有聰明的工人,
也使不法權威和剝削無法得逞 !
在台灣悲劇歷史的過往,
中上年紀的群眾,無法不成為社會的導師
他們是國家文化的倉庫,
如果不改變價值觀!
我們怎麼向他們學習
驕傲的學者下鄉進行文化活動,
而這些胼手胝足的長者,
卻是由他们養大現今的碩士博士们!
當教育帶我們遠離土地經驗,
在陌生遙遠的他國文明中流浪,
受西方主流文化歧視~
學子耗去一生的青春和遙遠國度留學學習的經費,
換來了甚麼?
近代文明~
西方的主流文化~橫掃所有的亞洲古老文明,
為什麼我们不回返自己文化母體的家?
親近自己熟悉的情感巷弄 ?
戰後六十七年了!
假使整個世界要反省,
聯合國該發放獎狀給
從沒有殖民過別的國度的國家獎狀
藝術有藝術的機會
文化有文化的命運
文化的失根和斷裂
如今就在我们腳下的土地喘息
讓我們開始從巷弄裡遊學
重新憐惜我们的文化
[懷舊]和[心靈歸鄉運動]在全世界建立了龐大的[情懷商機]!
帶動收藏/拍賣/古董業/古建築美術品/歷史遺址漫步.
細緻的歷史工作才可收復人心!
粗糙的以省籍對立為區塊,白白的失去大片市場!
可以擴大心胸為親切呼喚土地所有者,與所有住民共享:如
原住民/客家/閩南/新移民/眷村老鄉/外事工作者/留學生/
衝破原有的政治樊籬!擴大文化的心胸!
在釋放出來的歷史空間保留每個朝代殖民者的符號
讓每個來臨的人與台灣經驗連結
 

尋到心靈的歸鄉之路!

如此對於日本佔領時期的宿舍是否要拆除的問題就可
迎刃而解了
使每個進入台灣的西班牙人荷蘭人日本人都可找到他們和台灣連結的點
最近我們可看到政府對日式建築和各地神社的做法似乎
還不能進入以在地居民回憶情感為主體的古蹟保存策略
我們需要有感情和愛心的政府
人民不在乎誰執政,只要有[好政治]!
博物館千年的塵埃,引不起學習的樂趣!
各處古蹟園區佈滿新建材/看版/和大量的文獻字句/令人疲倦!
我們須要立體的歷史,
公共空間的再利用,不仿參考心理學/社會學/甚至[市場調查]/的心得
當代全世界的歷史研究潮流,以走向環境史/生活史/情感史/的方向
甚至個人的[私人生活史]/也成為一個地區重要的[世紀靈魂符號].
美麗的巷弄文化,在政府和民間的呵護下,
有如為群眾設立的[生活文化館],

充滿了歷史與美學多元的面相!
有如[文化的萬花筒].,
使人们自動自發的走進各[館],接受薰陶.



「我是萬華社大的美術老師,這次來支援信義社大,是希望透過民眾創作的方式,達成台北機廠全區保留的訴求。

「台灣的美術界長期和民眾隔絕,所以多年前我就開始帶萬華的遊民畫畫,也希望透過創作,讓底層多些想像、重建自尊。印象最深的是我曾出過一個題目,要遊民想像自己有一個孿生手足、另一個自己,有個學生畫了一個大鐘,裡面是自己的圓臉,他說他擁有的只有時間,而時間對每個人是公平的...。

「我喜歡用『終戰』的概念來論述當代生活。戰後因為白色恐怖、陳澄波被殺,許多戰前活躍的畫家變得低調,美術創作轉向風景花鳥。即使到了當代,一般民眾也只能撿拾政府給予的『文創』,但文創到底是什麼?賣很貴的東西嗎?

「很多寶貴的空間無法保留;而保留下來的,卻和地方切割了。例如西門市場,裡面的場地費、咖啡廳,都不是在地阿公阿媽能夠親近的。所以我希望更多人來關心台北機廠,讓它成為一個民眾能親近的鐵道園區。」

“I teach art in Wanhua Community College. I also have a session in Hsinyi Community this time, held specially for petition of preserving the whole area of Taipei Railway Workshop.

"The art circles of Taiwan had been distancing themselves from the people. That’s why I decided to take the hobos in Wanhua to my art class. I’d like to help the people living in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 to have a chance to create something and through their creations, I wish they can use their imagination and build their self esteem. The most unforgettable project is that I asked them to imagine they have a twin brother or sister, another sibling that looks just like them. One of the student drew a big clock and his round face in the middle of the clock. He said ‘time’ is his only belongings and time is fair to everyone in this world…

“I like to use the idea, ’end of war era’, to describe the time we are living in. After the war, there were ‘white terror’ and the Taiwanese painter, Tan Ting-pho, was murdered. All the active painters before the war were forced to keep a low profile and their creation were turned to landscapes and flowers and birds. Even the time we live in, our biggest chance is the crumb provided by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planned by the government. But what exactly is this ‘industry’ bringing us? Does it only mean that we can sell expensive designed products?

“There had been too many precious places and remains uprooted. Those had a chance to be kept were re-designed into a place alienated from the local people. Take Ximen Market as an example. The fee, the coffee shop, they are all too expensive for the old generation there. That’s why I hope more and more people come to the Railway Workshop and get to know the problem we are facing. And I hope the old workshop can be kept and transformed into a place where everyone is welcome.”
— 與劉秀美
收回讚收回讚 · · 分享

2014年8月16日 星期六

海報:軍國主義的多樣面貌

海報:軍國主義的多樣面貌

2014/07/17/ 21:29
傅莞淇
一 戰爆發後,各參戰國政府很快發現,這種規模的戰事,不能光靠軍隊前線奮戰,也需要全民團結一心、匯聚資源。要提振國民士氣、刺激愛國心、鼓勵特定行為與思 考方式,有賴於強大一致的政治宣傳(propaganda),因為民間對戰爭的觀感,影響徵兵效率與民眾貢獻的意願,重要性不可小覷。

當時宣傳包括廣播、報紙、電影與官方演說等管道,一戰期間海報也得到長足發展。當時海報製作主要考量成本與製造方便性,但如今價值遠不僅於此,有些已成為戰爭的重要象徵,有的紀錄那個年代的部分風采及背景,有的以自身藝術美感存世,許多成為收藏家的蒐羅目標。

英國的募兵壓力

一戰之前,英國政府並沒有官方宣傳機構,不過他們很快進入狀況,能夠善用英國既有的文學能力,透過簡潔、有效的標語,來達到預期效果,這是英國宣傳海報一大特色。隨著戰事演進,除了標語,海報整體設計,變得更加細緻。

參戰後不久成立的「國會募兵委員會」(PRC),發行了一系列募兵海報。戰爭剛爆發時,以歐洲標準來看,英軍品質較為精良但規模小,預備軍加上地方自衛隊等兵力,軍力總共可調度約73萬人,約等於德國標準軍力,但後者若加上可調動額度,德軍總人數上看380萬人。

英國明顯面臨擴編壓力,即使當時普遍認為戰爭很快會結束,政府仍快速展開募兵活動,除了海報,PRC會刊登報紙廣告、發送小冊子,來傳播募兵資訊,1916年英國實施徵兵制後,宣傳海報則轉向募款、提振士氣等主題。

早期募兵海報主要講解入伍辦理方式。英國遠征軍(BEF)1914年8月下旬傳來蒙斯(Mons)敗退的消息時,倫敦8月最後一周就有6萬3000 人投身軍伍,9月3日更創下3萬3203人登記入伍的紀錄。當時從軍原因除了愛國情操與公民義務外,也有人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不幸的是,許多年輕生命並沒 有享受新生活太久,便戰死沙場。

2014072703-WWI-Poster 1
  
募兵海報一大主題是刺激愛國意志,強調從軍的義務,宣示一種超越個人的參戰原因,許多海報因此納入國家代表象徵,或守護國家的價值觀。在英國,常見 元素包括代表動物雄獅、大不列顛人格象徵「不列顛尼亞」(Britannia)、英格蘭擬人形象「約翰牛」(John Bull)、米字國旗(Union Flag)等,有些海報也試圖將軍旅生涯刻畫成刺激、驕傲的選擇。

2014072704-WWI-Poster 2



穿著米字旗背心的約翰牛,通常被描繪為結實、矮壯、快活且實事求是的中年男人,常出現於政治諷刺漫畫中。







   
2014072705-WWI-Poster 3


不列顛尼亞女神號召人民譴責德軍於1914年12月襲擊英格蘭斯布卡羅(Scarborough)等海港城市的暴行,那時眾多平民傷亡引起英國公 憤。不列顛尼亞是羅馬帝國時期,大不列顛地區行省的古名;她一般形象是一名手持三叉戟及盾牌,頭戴柯林斯式頭盔(Corinthian helmet)的女神。







突顯敵軍的殘暴,並將本國參戰描繪為對抗侵略、守護自由的行動,也是協約國(Allied Powers)宣傳海報的常見宣傳手法,除了蘭斯布卡羅,1915年5月7日遭到德軍擊沉的英國郵輪盧西塔尼亞號(RMS Lusitania)就是明顯例子。

高級郵輪盧西塔尼亞號在速度、容量、豪華度皆傲視當時船隻,一度是全世界最大一艘船;她自美國紐約返回英國利物浦途中,因德國潛艇攻擊而沉沒於愛爾蘭南部海域,造成1198人喪生,其中128名美國公民,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也成為美國參戰關鍵因素。

    2014072706-WWI-Poster 4 2014072707-WWI-Poster 5
英國(左)及愛爾蘭(右)號召人民為盧西塔尼亞號復仇的宣傳海報
有些海報甚至訴諸罪惡感,在〈Daddy, What Did You Do in Great War?(爸爸,你為大戰做些什麼?)〉海報中,可由父親空洞焦慮眼神中,看出這種不能挺身從軍,就有負於子女與國家的暗示。對當時男人來說,從軍代表不 能負起家庭經濟支柱責任,而軍人家庭得到的補貼金額,並不足以讓妻子、兒女與父母安枕無憂。但英國大部分的徵兵海報仍以標語為主,這類訴諸情感,且藝術性 較重的作品仍屬少數。

2014072708-WWI-Poster 6

2014072709-WWI-Poster 7
暗示了大英帝國及其領土間的從屬關係,要求澳洲、加拿大、印度與紐西蘭的「年輕獅子」們來幫助英國這頭「年長獅子」擊敗敵人。

2014072710-WWI-Poster 8
據戰爭普查,澳洲約有24萬4000名役齡單身男子,1915年11月26日,澳洲政府同意將為英國增兵5萬人,澳洲海外士兵當時已有6萬在,每個月都持續送出9500人。海報以象徵澳洲的袋鼠,增加情感驅動力。


基奇納需要你

  2014072711-WWI-Poster 9 2014072712-WWI-Poster 0 
基奇納募兵海報的兩個版本

英國最具象徵意義的一戰募兵海報,應該是這張陸軍元帥基奇納(Lord Horatio Kitchener)手指注視者,標示「國家需要你」標語的海報。這個設計首次出現於1914年9月5日英國雜誌《倫敦觀點》(London Opinion)封面,作者為英國平面藝術家里特(Alfred Leete)。
  
即使這張海報影響許多後續之作,但戰時知名度並不普及,研究募兵海報史的學者泰勒(James Taylor)相信,這幅設計首見於雜誌封面,也被作為明信片,並在其他一些宣傳品上出現,但以當今熟悉的單幅樣貌面世,應該是更為現代的事。

基奇納於1850年生於愛爾蘭,他同為軍人的父親管教嚴格,養成他的紀律。一戰爆發時,一般相信當年聖誕節戰爭就會結束,基奇納不這麼認為,他準確預測戰爭大概需持續3或4年,因此英國需要數百萬軍力應戰。

募兵就是基奇納的主要任務之一,一開始他設定目標是10萬人,最後自願從軍者超過246萬,遠超過軍方預期,導致槍枝、制服供不應求,也成為全球最 大規模自願軍。基奇納也負責制訂戰略、管理工廠,生產鋼鐵、瓦斯等其他機具。基奇納1916年6月前往俄國航程間,船隻觸撞德國水雷而沉沒,遺體沒有被尋 獲,一般相信他已死於爆炸。

全球最知名的海報

 2014072713-WWI-Poster 11

海報設計者佛雷哥(James Montgomery Flagg)相信,他所繪製的這張「山姆大叔」(Uncle Sam)手指注視者,表示「我要你加入美國軍隊」的徵兵海報,是全世界最知名的海報。海報明顯受到基奇納海報影響,故事背景也雷同。

這幅圖像最先是1916年7月6日出刊的《萊斯利周刊》(Leslie's Weekly)封面,配上「你做了什麼準備?」(What Are You Doing for Preparedness?)標語,1917年後,被製為海報廣為流傳,二戰期間也有使用。

海報使用美國國旗紅白藍三色,美國擬人形象「山姆大叔」展現的權威與勇敢形象,清楚傳遞出愛國情操,山姆大叔樣貌就是畫家本人,佛雷哥解釋,他想省下找模特兒的成本,而不是為了成名。一戰期間,他共為美國畫了46張海報,二戰時期也為美國政府、紅十字會繪製海報。

2014072714-WWI-Poster 12


美國插畫家佛雷哥1877年生於紐約,很早就展露繪畫才能,與雜誌有長期合作經歷










美國雖然遲至1917年4月才參與一戰,宣傳海報卻比任何國家都多。當美國政府逐漸認為參戰不可避免後,為了轉變國民心態,說服大眾參戰是正確選擇,政府就發動強力宣傳活動。

對德宣戰7天後,美國於1917年4月13日成立「公共情報委員會」(CPI),全面發送擁戰資訊。委員會主席克里爾(George Creel)擔心有些國民不看電影,也不聽廣播,更成立「圖像宣傳部」發行宣傳海報,包括佛雷哥在內的一批畫家,每周於紐約會晤決定繪畫主題。

2014072715-WWI-Poster 13
這張1917年的海報中,美國的女性化身穿著與國旗相仿的衣物,頭上戴著弗里吉亞無邊便帽(Phrygian cap)。這款帽子因與另一種傘形帽(pileus)混淆,成為自由的象徵,也稱自由之帽。

 2014072716-WWI-Poster 14
將美國空軍比喻為國鳥白頭海鵰,對抗德國黑鷹

在美國的宣傳海報中,除了國家擬人化身山姆大叔(英文縮寫亦是U.S.)與女性形象「哥倫比亞」(Columbia)外,美國軍人、星條旗、白頭海鵰、自由女神像與美國比特鬥牛犬都是常見元素。
 
戰時許多醜化敵軍的海報,將德軍描繪為侵犯和平的邪惡一方,期望引起國民的憤怒及恐懼。德國也有類似宣傳,但規模不及協約國,許多敵軍暴行傳聞其實不是真的,但讓許多德裔美國居民,因此受到歧視與壓迫。

 2014072717-WWI-Poster 15
手指及武器上沾血的一名德國士兵,在大西洋對岸虎視眈眈

募款、募資及節約食物

2014072718-WWI-Poster 16
美國鼓勵人民購買「自由債券」,守護自由女神

2014072719-WWI-Poster 17
澳洲1916年發行的海報,「我爸爸為我買了戰爭債券,你有嗎?」

2014072720-WWI-Poster 18
(Deposit Your Gold for France. Gold Fights for Victory)
一枚刻著法國非官方象徵動物「高盧公雞」(le coq gaulois)的金幣壓在德國士兵身上,鼓勵法國民眾將黃金轉存為現金,給予政府更多資金購買武器等軍需。

2014072721-WWI-Poster 19
 宣傳俄國政府公債每個月利率達5.5%;雙頭鷹是當時俄國斯帝國的象徵。但這些債券在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及其政府垮台後,也就失去了價值。

戰爭期間,大量海報以募款、推銷政府公債為目的。此外,海報也負起推動戰時良好規範的責任。由於戰爭吸收大量農業生產人力,也會影響進出口運輸,使得糧食成為連年大戰中另一個關鍵問題。許多海報推廣節約資源的良好行為,像是食物、燃料、滅鼠(預防偷吃食物)。

參戰後4天,英國政府於1914年8月8日通過「領土防衛法案」(DORA),賦予政府多項戰時特殊權力,例如徵收戰爭所需的建築與用地、把反戰分子送進大牢。其他受限制包括禁止飲酒、釋放煙火、購買望遠鏡及餵食野生動物,後者被視為浪費食糧。
 2014072722-WWI-Poster 20
英國傳統婦女在廚房的情景,鼓勵人民減少麵包消耗量

   2014072723-WWI-Poster 21 2014072724-WWI-Poster 22
 當時加拿大是協約國的重要糧食出口國,但境內農業產值也受戰爭影響下滑,政府希望鼓勵國民節約食物,保持出口量。左幅海報,一名妻子彷彿想像著丈夫在戰場的情景,提醒子女要節約食物,留給從軍的父親。右幅海報中則提醒民眾,有足夠食糧的軍人才能贏得戰爭。

一戰時普遍缺糧的情形,俄國尤其嚴重,擁有壓倒性兵力的俄國,基本上不需要徵兵,但國內經濟情況不足以同時供給公民及軍隊足夠的糧食,民眾需要排上 許久隊伍,才能領到少量配給,有時什麼也領不到。俄軍參戰一年後,連軍隊也產生糧食不足的問題,不僅由於農業人力不足,戰爭引起的通貨膨脹,農夫很難生 存,越來越少人可以負擔生產食物的成本。

俄國海報的一個特殊現象,是賦予食物邪惡形象,甚至將吃食描繪為令人不快的行為,或許希望藉此抵抗人民的飢餓。下圖海報描繪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Wilhelm II)與其子與洋蔥、馬鈴薯等日常食物的邪惡關聯,威廉二世常被視為觸發戰爭的邪惡人物。

2014072725-WWI-Poster 23

2014072726-WWI-Poster 24
食物與國家主義結合,畫中的俄國是一碗蕎麥片(kasha),在英國牛排與美國老鷹的協助下,以壓倒性的人力擊敗了奧匈帝國香腸。俄國士兵是海報中唯一的人類角色,即使在畫中,俄國的人類也比食物多。

德國在戰前已實行徵兵制度,宣傳規模較小,但仍持續募兵、提振士氣、並宣傳投入戰爭的正當原因。有的海報描繪勇敢、堅毅的德軍樣貌,鼓勵民眾報效軍旅;有的慶祝德軍擊敗並捕捉住「英國雄獅」,運回己營;也有海報畫著,德國潛艇指揮官注視己方功績,遠景中描繪被擊沉的船隻。

2014072727-WWI-Poster 25

2014072728-WWI-Poster 26

2014072729-WWI-Poster 27

研究蒐集大量戰爭海報的黎格(O. W. Riegel)認為,違背道德生命合宜準則的殺戮、摧毀與苦難,透過海報意境的詮釋,讓他們變得合理並得到認同,實質影響如何很難評估,但作品使用的宣傳 技巧,包括妖魔化敵軍行為、訴諸同情、掩蓋真相、合理化己方制裁等等題材運用方式,卻留存下來,讓各國政府二戰時再度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