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6日 星期六

海報:軍國主義的多樣面貌

海報:軍國主義的多樣面貌

2014/07/17/ 21:29
傅莞淇
一 戰爆發後,各參戰國政府很快發現,這種規模的戰事,不能光靠軍隊前線奮戰,也需要全民團結一心、匯聚資源。要提振國民士氣、刺激愛國心、鼓勵特定行為與思 考方式,有賴於強大一致的政治宣傳(propaganda),因為民間對戰爭的觀感,影響徵兵效率與民眾貢獻的意願,重要性不可小覷。

當時宣傳包括廣播、報紙、電影與官方演說等管道,一戰期間海報也得到長足發展。當時海報製作主要考量成本與製造方便性,但如今價值遠不僅於此,有些已成為戰爭的重要象徵,有的紀錄那個年代的部分風采及背景,有的以自身藝術美感存世,許多成為收藏家的蒐羅目標。

英國的募兵壓力

一戰之前,英國政府並沒有官方宣傳機構,不過他們很快進入狀況,能夠善用英國既有的文學能力,透過簡潔、有效的標語,來達到預期效果,這是英國宣傳海報一大特色。隨著戰事演進,除了標語,海報整體設計,變得更加細緻。

參戰後不久成立的「國會募兵委員會」(PRC),發行了一系列募兵海報。戰爭剛爆發時,以歐洲標準來看,英軍品質較為精良但規模小,預備軍加上地方自衛隊等兵力,軍力總共可調度約73萬人,約等於德國標準軍力,但後者若加上可調動額度,德軍總人數上看380萬人。

英國明顯面臨擴編壓力,即使當時普遍認為戰爭很快會結束,政府仍快速展開募兵活動,除了海報,PRC會刊登報紙廣告、發送小冊子,來傳播募兵資訊,1916年英國實施徵兵制後,宣傳海報則轉向募款、提振士氣等主題。

早期募兵海報主要講解入伍辦理方式。英國遠征軍(BEF)1914年8月下旬傳來蒙斯(Mons)敗退的消息時,倫敦8月最後一周就有6萬3000 人投身軍伍,9月3日更創下3萬3203人登記入伍的紀錄。當時從軍原因除了愛國情操與公民義務外,也有人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不幸的是,許多年輕生命並沒 有享受新生活太久,便戰死沙場。

2014072703-WWI-Poster 1
  
募兵海報一大主題是刺激愛國意志,強調從軍的義務,宣示一種超越個人的參戰原因,許多海報因此納入國家代表象徵,或守護國家的價值觀。在英國,常見 元素包括代表動物雄獅、大不列顛人格象徵「不列顛尼亞」(Britannia)、英格蘭擬人形象「約翰牛」(John Bull)、米字國旗(Union Flag)等,有些海報也試圖將軍旅生涯刻畫成刺激、驕傲的選擇。

2014072704-WWI-Poster 2



穿著米字旗背心的約翰牛,通常被描繪為結實、矮壯、快活且實事求是的中年男人,常出現於政治諷刺漫畫中。







   
2014072705-WWI-Poster 3


不列顛尼亞女神號召人民譴責德軍於1914年12月襲擊英格蘭斯布卡羅(Scarborough)等海港城市的暴行,那時眾多平民傷亡引起英國公 憤。不列顛尼亞是羅馬帝國時期,大不列顛地區行省的古名;她一般形象是一名手持三叉戟及盾牌,頭戴柯林斯式頭盔(Corinthian helmet)的女神。







突顯敵軍的殘暴,並將本國參戰描繪為對抗侵略、守護自由的行動,也是協約國(Allied Powers)宣傳海報的常見宣傳手法,除了蘭斯布卡羅,1915年5月7日遭到德軍擊沉的英國郵輪盧西塔尼亞號(RMS Lusitania)就是明顯例子。

高級郵輪盧西塔尼亞號在速度、容量、豪華度皆傲視當時船隻,一度是全世界最大一艘船;她自美國紐約返回英國利物浦途中,因德國潛艇攻擊而沉沒於愛爾蘭南部海域,造成1198人喪生,其中128名美國公民,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也成為美國參戰關鍵因素。

    2014072706-WWI-Poster 4 2014072707-WWI-Poster 5
英國(左)及愛爾蘭(右)號召人民為盧西塔尼亞號復仇的宣傳海報
有些海報甚至訴諸罪惡感,在〈Daddy, What Did You Do in Great War?(爸爸,你為大戰做些什麼?)〉海報中,可由父親空洞焦慮眼神中,看出這種不能挺身從軍,就有負於子女與國家的暗示。對當時男人來說,從軍代表不 能負起家庭經濟支柱責任,而軍人家庭得到的補貼金額,並不足以讓妻子、兒女與父母安枕無憂。但英國大部分的徵兵海報仍以標語為主,這類訴諸情感,且藝術性 較重的作品仍屬少數。

2014072708-WWI-Poster 6

2014072709-WWI-Poster 7
暗示了大英帝國及其領土間的從屬關係,要求澳洲、加拿大、印度與紐西蘭的「年輕獅子」們來幫助英國這頭「年長獅子」擊敗敵人。

2014072710-WWI-Poster 8
據戰爭普查,澳洲約有24萬4000名役齡單身男子,1915年11月26日,澳洲政府同意將為英國增兵5萬人,澳洲海外士兵當時已有6萬在,每個月都持續送出9500人。海報以象徵澳洲的袋鼠,增加情感驅動力。


基奇納需要你

  2014072711-WWI-Poster 9 2014072712-WWI-Poster 0 
基奇納募兵海報的兩個版本

英國最具象徵意義的一戰募兵海報,應該是這張陸軍元帥基奇納(Lord Horatio Kitchener)手指注視者,標示「國家需要你」標語的海報。這個設計首次出現於1914年9月5日英國雜誌《倫敦觀點》(London Opinion)封面,作者為英國平面藝術家里特(Alfred Leete)。
  
即使這張海報影響許多後續之作,但戰時知名度並不普及,研究募兵海報史的學者泰勒(James Taylor)相信,這幅設計首見於雜誌封面,也被作為明信片,並在其他一些宣傳品上出現,但以當今熟悉的單幅樣貌面世,應該是更為現代的事。

基奇納於1850年生於愛爾蘭,他同為軍人的父親管教嚴格,養成他的紀律。一戰爆發時,一般相信當年聖誕節戰爭就會結束,基奇納不這麼認為,他準確預測戰爭大概需持續3或4年,因此英國需要數百萬軍力應戰。

募兵就是基奇納的主要任務之一,一開始他設定目標是10萬人,最後自願從軍者超過246萬,遠超過軍方預期,導致槍枝、制服供不應求,也成為全球最 大規模自願軍。基奇納也負責制訂戰略、管理工廠,生產鋼鐵、瓦斯等其他機具。基奇納1916年6月前往俄國航程間,船隻觸撞德國水雷而沉沒,遺體沒有被尋 獲,一般相信他已死於爆炸。

全球最知名的海報

 2014072713-WWI-Poster 11

海報設計者佛雷哥(James Montgomery Flagg)相信,他所繪製的這張「山姆大叔」(Uncle Sam)手指注視者,表示「我要你加入美國軍隊」的徵兵海報,是全世界最知名的海報。海報明顯受到基奇納海報影響,故事背景也雷同。

這幅圖像最先是1916年7月6日出刊的《萊斯利周刊》(Leslie's Weekly)封面,配上「你做了什麼準備?」(What Are You Doing for Preparedness?)標語,1917年後,被製為海報廣為流傳,二戰期間也有使用。

海報使用美國國旗紅白藍三色,美國擬人形象「山姆大叔」展現的權威與勇敢形象,清楚傳遞出愛國情操,山姆大叔樣貌就是畫家本人,佛雷哥解釋,他想省下找模特兒的成本,而不是為了成名。一戰期間,他共為美國畫了46張海報,二戰時期也為美國政府、紅十字會繪製海報。

2014072714-WWI-Poster 12


美國插畫家佛雷哥1877年生於紐約,很早就展露繪畫才能,與雜誌有長期合作經歷










美國雖然遲至1917年4月才參與一戰,宣傳海報卻比任何國家都多。當美國政府逐漸認為參戰不可避免後,為了轉變國民心態,說服大眾參戰是正確選擇,政府就發動強力宣傳活動。

對德宣戰7天後,美國於1917年4月13日成立「公共情報委員會」(CPI),全面發送擁戰資訊。委員會主席克里爾(George Creel)擔心有些國民不看電影,也不聽廣播,更成立「圖像宣傳部」發行宣傳海報,包括佛雷哥在內的一批畫家,每周於紐約會晤決定繪畫主題。

2014072715-WWI-Poster 13
這張1917年的海報中,美國的女性化身穿著與國旗相仿的衣物,頭上戴著弗里吉亞無邊便帽(Phrygian cap)。這款帽子因與另一種傘形帽(pileus)混淆,成為自由的象徵,也稱自由之帽。

 2014072716-WWI-Poster 14
將美國空軍比喻為國鳥白頭海鵰,對抗德國黑鷹

在美國的宣傳海報中,除了國家擬人化身山姆大叔(英文縮寫亦是U.S.)與女性形象「哥倫比亞」(Columbia)外,美國軍人、星條旗、白頭海鵰、自由女神像與美國比特鬥牛犬都是常見元素。
 
戰時許多醜化敵軍的海報,將德軍描繪為侵犯和平的邪惡一方,期望引起國民的憤怒及恐懼。德國也有類似宣傳,但規模不及協約國,許多敵軍暴行傳聞其實不是真的,但讓許多德裔美國居民,因此受到歧視與壓迫。

 2014072717-WWI-Poster 15
手指及武器上沾血的一名德國士兵,在大西洋對岸虎視眈眈

募款、募資及節約食物

2014072718-WWI-Poster 16
美國鼓勵人民購買「自由債券」,守護自由女神

2014072719-WWI-Poster 17
澳洲1916年發行的海報,「我爸爸為我買了戰爭債券,你有嗎?」

2014072720-WWI-Poster 18
(Deposit Your Gold for France. Gold Fights for Victory)
一枚刻著法國非官方象徵動物「高盧公雞」(le coq gaulois)的金幣壓在德國士兵身上,鼓勵法國民眾將黃金轉存為現金,給予政府更多資金購買武器等軍需。

2014072721-WWI-Poster 19
 宣傳俄國政府公債每個月利率達5.5%;雙頭鷹是當時俄國斯帝國的象徵。但這些債券在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及其政府垮台後,也就失去了價值。

戰爭期間,大量海報以募款、推銷政府公債為目的。此外,海報也負起推動戰時良好規範的責任。由於戰爭吸收大量農業生產人力,也會影響進出口運輸,使得糧食成為連年大戰中另一個關鍵問題。許多海報推廣節約資源的良好行為,像是食物、燃料、滅鼠(預防偷吃食物)。

參戰後4天,英國政府於1914年8月8日通過「領土防衛法案」(DORA),賦予政府多項戰時特殊權力,例如徵收戰爭所需的建築與用地、把反戰分子送進大牢。其他受限制包括禁止飲酒、釋放煙火、購買望遠鏡及餵食野生動物,後者被視為浪費食糧。
 2014072722-WWI-Poster 20
英國傳統婦女在廚房的情景,鼓勵人民減少麵包消耗量

   2014072723-WWI-Poster 21 2014072724-WWI-Poster 22
 當時加拿大是協約國的重要糧食出口國,但境內農業產值也受戰爭影響下滑,政府希望鼓勵國民節約食物,保持出口量。左幅海報,一名妻子彷彿想像著丈夫在戰場的情景,提醒子女要節約食物,留給從軍的父親。右幅海報中則提醒民眾,有足夠食糧的軍人才能贏得戰爭。

一戰時普遍缺糧的情形,俄國尤其嚴重,擁有壓倒性兵力的俄國,基本上不需要徵兵,但國內經濟情況不足以同時供給公民及軍隊足夠的糧食,民眾需要排上 許久隊伍,才能領到少量配給,有時什麼也領不到。俄軍參戰一年後,連軍隊也產生糧食不足的問題,不僅由於農業人力不足,戰爭引起的通貨膨脹,農夫很難生 存,越來越少人可以負擔生產食物的成本。

俄國海報的一個特殊現象,是賦予食物邪惡形象,甚至將吃食描繪為令人不快的行為,或許希望藉此抵抗人民的飢餓。下圖海報描繪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Wilhelm II)與其子與洋蔥、馬鈴薯等日常食物的邪惡關聯,威廉二世常被視為觸發戰爭的邪惡人物。

2014072725-WWI-Poster 23

2014072726-WWI-Poster 24
食物與國家主義結合,畫中的俄國是一碗蕎麥片(kasha),在英國牛排與美國老鷹的協助下,以壓倒性的人力擊敗了奧匈帝國香腸。俄國士兵是海報中唯一的人類角色,即使在畫中,俄國的人類也比食物多。

德國在戰前已實行徵兵制度,宣傳規模較小,但仍持續募兵、提振士氣、並宣傳投入戰爭的正當原因。有的海報描繪勇敢、堅毅的德軍樣貌,鼓勵民眾報效軍旅;有的慶祝德軍擊敗並捕捉住「英國雄獅」,運回己營;也有海報畫著,德國潛艇指揮官注視己方功績,遠景中描繪被擊沉的船隻。

2014072727-WWI-Poster 25

2014072728-WWI-Poster 26

2014072729-WWI-Poster 27

研究蒐集大量戰爭海報的黎格(O. W. Riegel)認為,違背道德生命合宜準則的殺戮、摧毀與苦難,透過海報意境的詮釋,讓他們變得合理並得到認同,實質影響如何很難評估,但作品使用的宣傳 技巧,包括妖魔化敵軍行為、訴諸同情、掩蓋真相、合理化己方制裁等等題材運用方式,卻留存下來,讓各國政府二戰時再度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