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體制外的美術‧呈現社會生活真實面

得獎作品 | 趙慧琳
體制外的美術‧呈現社會生活真實面
編者按:近幾年來,國民美術在文化運動的理念下推動,讓台灣美術不再是少數中產階級文化精英的專利,而吸引了多元背景的社會大眾參與,成為新興的美術潮流。這個美術民主化的文化現象,是這一系列專題報導所要探討的主題。
大稻埕在地生成的迪化街畫會,目前正以社區特色的街頭畫會面貌,在屬於廣大庶民生活區段的台北市永樂市場,向社會推出年度畫展。這個民 間美術團體,完全自主於傳統美術界之外。它和美術體制中由藝評、畫家、畫廊從業員和收藏家所構築的藝術生態系沒有相連共生的關係,也因此被排除在美術的專 業認定之外。
然而,究竟是甚麼樣的魅力,使得一群原本應該最具有世俗性格的台北市民,至少有五年以上的時間持續集結,進行美術創作,年年獨立推出美展,而從來不必受牽制於所謂文化資源灌注豐厚與否的困擾?
迪化街街頭美術的發展,並不是目前單一的文化現象。可以說,它是台灣現今所謂的國民美術文化運動的美術基地中的一個。從一九九二年在台北縣的二十九個鄉鎮推動老人美術開始,國民美術的文化版圖推動者劉秀美基於創作之平等人權的理念支持下,不斷地延伸擴大。
從台北東區,以外省族群老人為主幹的民生社區笑哈哈畫會的建立,到台灣後山,花蓮林田山林場聚落的地域美術;從都市原住民部落,汐止花 東新村的兒童美術,到終止童妓協會等社會機構,受庇護少女所自主結盟的少女畫會。劉秀美說:「八年多來漫長的國民美術教學,對於我好像是一場台灣的國土上 的國民美術旅行。」
劉秀美相信,到最沒有美術的地方找美術,是她現在的文化職責。這些沒有美術的地方,可以是曾經受過政治受難傷害,林義雄家宅血案所在的義光教會;也有可能是土地反覆承受水災之苦的汐止勞工社區。她說,這些有傷痕的土地是應該有美術來照顧,讓美術來記述整理它的傷痕。
這些民間社會美術力量的繁衍,在她的文化解釋下,正驕傲的在參與著大美術社會的建構。劉秀美指出,「台灣美術史的一段空白,社會生活的真實畫面,竟然在美術體制外,從為數龐大的國民美術作品中呈現!」
劉秀美推動的國民美術所強調的社會性,是一種可以造成人民堅強活力的社會美術。在國民美術的實踐中,她讓屬於特殊社會的某一種特殊族群,集體製作大壁畫,以建立具有手足之情的共同美術社會。
比如說,她鼓勵那些由社會機構中途庇護的少女畫家,將大壁畫的創作當作自己的生命宣言。她形容:「當她們把自己的肖像變成巨大的壁畫,她們不再被世界所控制,而有了自主權,她們變成一種革命的姿態,她們控制世界,她們把自己放大到幾倍以上好像是一個巨人的形象!」
八年來,這些國民美術的創作主軸,是從個人生命史圖像的描繪,到圖畫家譜的系列群像,而進展到相關社區圖畫地圖之類的主題。它們已經逐漸堆積成一定厚度的當代文化層,而宣告了國民美術時代的來臨。
[ 聯合報 2001 /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