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0日 星期二

網路文章(訪談)

加大柏克萊口述史中心:給口述史訪談者的小建議
アキラ 4月 06, 2020 0
給口述史訪談者的小建議
作者:Willa Baum(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地方口述歷史辦公室前主持人)
譯者:張宗坤(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生、台灣勞動歷史與文化學會執行秘書)

出自《地方史社群的口述歷史》(Oral History for the Local Historical Society),引自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班奈克夫特圖書館口述歷史中心(連結)。


口述訪談不是聊天。訪談最重要的目標是取得敘事者(narrator)說出她的故事。你只要提一些破冰的客套話就好,接著講些簡短的問題引導敘事者。沒必要大聊自己曾曾祖母的篷車之旅,以換取她分享她曾祖父的加州遊記。你只要說:「我記得妳說妳的曾祖父曾經來過加州的霍恩角(Horn)。關於這段旅程,他跟妳說過什麼?」
不要問只要回答「是」或「否」的問題。問題應該用「為什麼⋯⋯」、「妳如何⋯⋯」、「什麼樣的⋯⋯」開頭。用「牧牛工人怎麼看亨利・米爾(Henry Miller)這個老闆?」取代「亨利・米爾是個好老闆嗎?」
一次問一個問題就好。訪談者有時會一次問一連串的問題。但敘事者可能只會回答第一個或最後一個問題。你要是在訪談後聽錄音帶時聽到這種提問的模式,下次就可以避開這種問題。
問題要簡短。我們都碰過那種不受控制、長篇大論的人,挑在課程快結束的提問環節時起身,提五分鐘長的問題。敘事者不太可能遲鈍到需要用一兩句話以上的時間來理解你的問題。
從比較不爭議的問題問起。任何敏感的問題都應該留到你跟敘事者更熟了之後再問。問問敘事者的少年時代和背景,會是好的起頭。
別讓短暫的沈默亂了你的陣腳。在你催促敘事者回答下個問題以前,給她一些時間,思考她想要補充的內容。放輕鬆,在你的筆記本上寫點什麼。對訪談菜鳥來說,錄音帶裡的每個暫停都是指示著下個問題的確定信號。
不要擔心你的問題會不如那些流傳後代的問題來得措辭優美。某些笨拙的問題可以讓你的受訪者放心,她會因此意識到你不完美,她也無須為此擔心。沒有必要練習如何搞砸問題,多數人都會因為太緊張而自然地做出這種事。
不要因為你想到了問題,或因為你的受訪者打亂了訪談大綱而打斷動聽的故事。如果故事的情報是有關聯的,讓受訪者繼續說,但要在筆記本上記下你的問題,你稍後才會記得要追問下去。
如果你的敘事者在無關的主題打轉(最常見的問題是追著某些家族成員的孩子,或是掉進一堆家庭醫療問題裡),試著快點她拉出來。「在往下聊以前,我想知道1935年關礦怎麼影響了你家的財務狀況。你還記得嗎?」
對敘事者來說,描述人物往往很困難。請敘事者從描述人物的外表開始談起,是比較簡單的作法。由此一來,敘事者比較可以接著去描述人物的個人特質。
如果只訪談一次,反面進攻可能會比直球對決更有效。問問某個狀況裡的負面面向。舉例來說,在問到某個人物時,不要從榮譽的描述開始談起:「據我了解,市長非常大方、充滿智慧。你認為呢?」就算某些敘事者認為市長是個難相處的人,他們也很少會爭辯上述的說法。但要是從負面問題問起,你將能得到更多生動的回應。「儘管市長聲譽良好,我卻聽說對他的直屬員工而言,他是個很難相處的人。」倘若你的受訪者非常欽佩市長,她將會盡可能地為他辯護,並以合適的例子來證明你的說法有誤。而要是她認為市長真的難以相處,你的說法就是給了她一個提出更多他讓人不快的特質的機會。
試著在故事中的每個重要時點看見敘事者身處的位置或是她在事件的角色,以分辨有多少是她親眼所見的資訊,又有多少來自於他人的報告。「礦災發生時,妳人在哪裡?」、「妳後來有和任何生活者說過話嗎?」提出這些問題時必須很小心,以免你看起來像是在質疑敘事者說法的準確性。
不要挑戰任何你認為可能不準確的看法。取而代之的是,我們應盡可能地挖掘更多的資訊,以便讓之後的研究者可以用來還原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你的敘事者也許會準確地告訴你她看見了什麼。正如同沃爾德・路德(Walter Lord)在他對鐵達尼號倖存者的訪談中提到,「每一位我訪問過的女士,都是在最後的救生艇上,離開了即將要沉的船。但後來我在研究救生艇的位置時發現,從任何一艘救生艇的位置都無法看到另一艘救生艇,而每一位女士可能都在她所能看到的最後一艘救生艇上。」
倘若存在與你的敘事者不同的說法,請巧妙地告訴她。以「我曾聽說⋯⋯」或「我曾讀過⋯⋯」的開頭說起。這不是要挑戰她的說法,而是給她回憶更多證據、駁斥對立看法的機會,或解釋她的看法是如何形成的,或以此重溫她的說法。倘若運用得宜,那些最好的情報多半來自不同說法的並置。
試著避免「不要紀錄」(off-the-record)的情報——也就是當你的敘事者告訴你一個好故事時,卻要求你關掉錄音機。試著要求她讓你記下所有東西,並向她保證,在她深入考慮後並要求你的話,你會刪去這些段落。你之後可能非得刪去這些東西,否則敘事者可能根本不會告訴你這些故事。但是,一旦你允許「私底下才說」的故事,她可能會繼續告訴你得這麼做,而你最後可能幾乎沒有取得任何記錄下來的訪談內容。除非在你自己正在研究一個主題,且這是你獲取情報的唯一方式時,「不要紀錄」的情報才會有用。若你的目的是要收集留待其他研究者使用的情報時,「私下提供情報」的做法並沒有任何價值。
不要一直開開關關錄音機。寧可浪費磁帶在不相關的材料,也不要用不停開關的動作讓錄音機引人注意。因為這個原因,我並不建議使用某些麥克風上的暫停-開始開關。如果你的麥克風上有這個開關,請把它黏死在「開」的位置,總比忘記打開好。當然,如果是電話響了,或是某人打斷你的訪談時,你可以關掉錄音機。
通常,除了敘事者和訪談者外沒有別的人在場時,訪談可以進行得比較順利。有時候,兩位(以上)敘事者在場時也可以成功記錄,但往往是每位訪談者逐一進行會比較順利。
訪談要在合理的時間內結束。一個半小時差不多就是極限了。首先,這是因為你必須避免你的敘事者過勞;再者,就算她不覺得累,你也會累。某些敘事者會坦白告訴你他們累了,再不然他們的配偶也會告訴你。若非如此,你必須提出你累了、等到下次再聊,或者以磁帶沒了為由來終止訪談。
不要藉由訪談來炫耀你的知識、辭藻、魅力,或是其他特質。好的訪談者並不引人注目,只有他們的訪談才能閃耀動人。

網路文章

來自網路文章2020.6.30

陳國榮 •六月 14, 2020
瀏覽人數: 605
當代社會有一種弔詭的現象:一方面數碼科技發展飛躍,在大數據、運算法乃至人工智能範疇屢見突破,對資訊掌握之深廣似乎前所未見;另一方面,人類社會卻愈見失控跡象,面對社經問題、生態危機和民主退潮表現無能為力。對法國哲學家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而言,兩者不單相關,而且互為因果。按其理論,伴隨計算型資本主義(Computational Capitalism)的興起,「我們活於一個無時代的時代」,成因即是資本機器促成的知識淪喪,或他所謂「無產階級化」(proletarianization)。

斯蒂格勒在近著 The Age of Disruption: Technology and Madness in Computational Capitalism 指出,當代青年普遍失去政治希望,陷入「悲憤的瘋狂」,反映當代缺乏時代性(absence of epoch):人類無法主動形塑未來,政治願景喪失,欲望無處投射,再任時間流動亦難構成時代風格。「人類世」(Anthropocene)是一個諷刺的稱謂:人類能夠移山填海,對環境災難卻欲救無從。



原因或在於人類世本質是「資本世」(Capitalocene)。人類對環境的重塑改造──包括加劇全球暖化──主要始於產業革命,資本巨輪的創造性破壞或破壞性創造由地球買單。時至今日,借助於大數據、運算法、人工智能等數碼技術,計算型資本主義(Computational Capitalism)已全面進駐社會,世界逐步改造成網絡型、平台式、自動化,衍生出一連串社會問題,其中「無產階級化」就被斯蒂格勒視為「人類紀的真正問題」。

馬克思曾論及現代機械化工業的異化影響:工匠一技之長被科技取代,淪為自動化工廠的齒輪,身體由自主變成被動,純粹為機械供應能量。學者許煜解釋,按《資本論》脈絡解讀,“proletariat”譯作「無產階級」或「貧民」並不準確,而斯蒂格勒所謂的無產階級化意思是「廢人化」:知識「外置化」(exteriorization)相當於知識的丟失,成為機器的奴僕則意味個體化的喪失(loss of individuation)。

要理解無產階級化過程的闡釋,首先要掌握斯蒂格勒對記憶、技術與知識之間關係的分析。斯蒂格勒借用胡塞爾的記憶理論,按性質將記憶分為三類,「初級記憶」(prmiary memory)──或譯「第一持存」(primary retention)──意指感應時間所需的記憶力(例如旋律必須預設有對上一個音符的記憶方才成立);「次級記憶」(secondary memory/retention)即傳統意義的回憶;「第三級記憶」(tertiary memory/retention)特指外置於技術物件的記憶,類近文化記憶或集體無意識,不隨人身而滅,可經外物傳承。諸如圖像和語言等輔助記憶的技術(mnemotechnics),都合乎斯蒂格勒所介定的技術(technics)範疇。



斯蒂格勒對胡塞爾理論的增補之處在於指出,初級記憶固然是次級和第三級記憶的前提,同時第三級記憶亦會形塑初級和次級記憶,兩者相輔相成。換言之,技術由一開始就決定人類如何認知世界,第三級記憶是一種先驗存在:「新生嬰兒來到世界之時,第三級記憶已在恭候,使世界成其所如。」外置化既然是第三級記憶構成的必要條件,記憶與技術的關係也就不可分割,人類史亦即是技術史。

以幾何為例。幾何需要繪圖和書寫為基本條件,幾何元素諸如點、線、平面、角度和弦皆為抽象理型(ideality),並非實質時空存在。幾何之所以能被討論研究,有賴拼寫系統(orthography)記錄,以相應的理型語言表達意旨。要思考某物,就需要將其外置化,將對象(有機物)視作「組織化的非有機物」(斯蒂格勒對技術的定義)理解。簡言之,記憶的基本外置性(primordial exteriority)就是建立和累積知識的基礎。

諸如語言、符號以及工具,盡皆標誌着外置化的過程,而外置化過程會即時產生內在化,所以技術是「後生的」(épigénétique)──相對於「天生」──同時也是「系統生成的」(phylogénétique),斯蒂格勒合稱為「後生系統生成」(épiphylogénétique)。譬如學習一門語言,最初需要外置化的工具(書寫、符號),及後掌握上手,就自然而然用語言思考,成為「義肢」,內置化過程中忘卻其基本外置性。斯蒂格勒所謂「技術-邏輯」(techno-logique)正為形容外置化的兩面。



斯蒂格勒認為,人類創生(anthropogenesis)其實就是一種知識外置化的過程:人有別於動物,受第三級記憶的異化形塑,知識的生產同時是知識的揚棄。這個過程在近代被工業資本主義加速實現,利用科技將知識注入到機器,導致一種「普遍化的無產階級化」,不單手作工人,連消費者也被營銷方式無產階級化。既然人類從來「異化」,為何需要警惕今日數碼資本主義對資訊的處理方式?問題不在技術本身,而在於程度和運用。

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的異化針對工人,今日計算型資本主義則劍指全人類。在自動機械與文化工業分別將生產者和消費者無產階級化之後,透過先進數碼技術,計算型資本主義正逐步掌控由計劃、生產到物流、消費的所有經濟功能,而「數碼第三持存」作為固定資本(fixed capital)的基礎,催生出知識型資本,其本質卻是反知識,皆因用於控制與預測行為的工具(大數據、運算法、人工智能)就是以無產階級化牟利的手段。

體外記憶裝置諸如電腦、手機、電視和全球定位系統日益普及,人類記憶似乎得以外判予「偽人造器官」而無限擴展,實情卻是遭受「廣泛的認知無產階級化」,令人再難脫離技術體系生活,造成「人類社會生存的系統性愚昧」。當數據配合演算高速大量自我繁殖,知識型經濟主導生活上的統計、處理和決斷──未來甚至植入人體晶片接通大腦──就會引發人類綜合理性能力的短路,由世界觀、生活方式到購買意欲,都不再出於個人的真知甚或知識的作用,而是根據由數據演算出來的標準與方式,剝奪自省批判能力,而社交媒體、文化工業一類「心理科技」(psychotechnologies)則令人失去生活知識(savoir-vivre)。



不啻工人的實踐知識被淘汰,在數碼化面前,連理論知識亦陷入危機。斯蒂格勒引述前 Wired 總編 Chris Anderson〈理論的終結〉(The End of Theory: The Data Deluge Makes the Scientific Method Obsolete)一文,申論電腦分析相關性的能力勝於人腦,大數據和演算法將比科學家更具資格處理命題和發展理論。「理論的終結,其實是理論知識的丟失。」數據固然有其盲點與不足,但去知識化的浪潮已然掀起,只有波及程度之分,學術象牙塔也避不過。

斯蒂格勒警告,現代資本主義促成一種「犯禁精神」(spirit of disinhibition),不單加劇無產階級化的進程,同時嚴重威脅法治、道德和社會管理,堪比《罪與罰》主角拉斯柯尼科夫的「理性瘋狂」(rational madness),為達一己目的不惜犧牲他人。虛無主義的犯禁精神又受到數學理性的加冕,自從笛卡兒和萊布尼茲,歐洲文明就夢想追求「數學宇宙」(mathesis universalis),相信理性來自計算,企圖純粹以數學重塑思維和語言──斯蒂格勒口中的又一種「世俗瘋狂」。今日沉迷於數據與運算的資訊領域,正是出自同一種數學化趨勢。

一如柏拉圖的藥理(phamarkon)所示,毒物可以入藥,技術出於人身,能夠自毀亦可以自救。二十世紀以來,電子科技均被壟斷作操控行為的心理科技,斯蒂格勒呼籲將之重塑為「精神科技」(nootechnologies),服務於去無產階級化以及重拾技能、生活和理論知識的目標。鑑於科技與資本主義的密切關係,同時亦須反思另一種經濟理性的可能。譬如斯蒂格勒與一眾學者在巴黎北部郊區實驗的貢獻型平台(territoire contributif)「平原公社」(Plaine Commune),現正研究試行以貢獻為準則的公民基本收入,受薪人士須承諾收入將用於個人發展方會獲發款項,從而促進對社會的裨益。斯蒂格勒期許公社能通過培訓與知識傳播成為「薈萃知識的合作社」(a cooperative of knowledges),逆轉無產階級化的過程,並將重估勞動價值的模式推廣至全法國。

今日資本主義之不可持續,正如斯蒂格勒指出,既源於地球資源超載,更在於人類精神無力負荷,尤其青年一代。時代革命迫在眉睫:人類世需要過渡至「負人類紀」(Neganthropocene),對沖資本主義激發的「熵增」。還時代一種時代性,由還腦於民做起。



標籤:Anthropocene, Bernard Stiegler, Capitalocene, Computational Capitalism, Sample, SampleX微批文學媒體計劃, The Age of Disruption: Technology and Madness in Computational Capitalism, 人類世, 斯蒂格勒, 末日投資策略, 計算型資本主義, 資本世
SampleX微批文學媒體計劃漫談

2020年6月27日 星期六

令人心痛的往事

網路上複製季軍好文章
剝皮寮,多麼奇怪的名字。

剝了什麼東西的皮,還是剝了誰的皮?

剝了什麼東西的皮?到今天仍然是眾說紛紜,但千萬不要只相信官方的說法,說是剝了福州衫的皮,那只說法的其中一個而已。

至於剝了誰的皮?幾十年後,歷史已成灰燼,被剝皮的人和剝了人家皮的人,如今安在?

剝皮寮不只是電影城,因為艋舺電影大賣而讓人認識;

剝皮寮也不只是觀光區,因為周邊傳統美食店林立,而成為熱門打卡景點;

剝皮寮曾經是許多人的家,世代安居生活的地方。

1999年6月16號,老剝皮寮人永遠記得這天,廣州街上和康定路173巷的家被怪手拆除,圍籬乖阻,世代的祖靈從此與子孫永隔,剝皮寮人的身分自此消失。

當年到底有哪些人,發生了什麼事?而讓剝皮寮成了今天的樣子。

往事並不如煙。

當年的影像記錄者帶你重回現場,翻開新皮,露出老皮,掀起老皮,血淚淋漓的剝皮陳跡,即將重新浮現出來。

當年特殊時空之下,原來極單純的徵收案,因為幾個人的出現,誤打誤撞之下留下了剝皮寮現今的面貌。歷史的是非功過,20年後也許容易釐清,因為早已塵埃落定。但在當年是錯綜複雜,撲朔迷離,人人彼此猜忌的。其中的利益算計和糾葛,實在不是我們能夠輕易看透。剝皮寮留下來了,像個影城。但這裡曾經是那麼多人的家,成長和生活的記憶所在。

而今世代的祖靈是否仍夜夜在闃黑空盪的長街上徘徊無助,找不到自己最熟悉的家門。難怪那麼多的老剝皮寮人不再踏進這條已然陌生的老街,大概除了觸景傷情之外,也有幾分愧疚與怨念吧。

先祖一步一腳印踩過的老街不再,

但聞被鎖在雕梁畫棟中祖靈的嗚咽。

再見剝皮寮。 閱覽讀後感言 : 經過昨夜~ 每個躺臥萬華地上的身體~ 開始看到成噸的淚水~ 萬華~這個專門迎接[敗部英雄]的城市~ 如果你願蹲下身來~ 可以細細聽到一則一則人生故事~ 和各種國家資料檔案數據中不同的生命內容 失敗者的智慧未嘗不是重要社會智慧~

2020年6月23日 星期二

破洞之歌

https://youtu.be/2kzU2UFjZGw

破洞之歌

我們像麋鹿成羣飛奔

滑行過成千成百的高山冰原

日日夜夜 眼尾寒風清冽如湧泉

我們從古代來

在這一生的驛站歌舞

信心是彼此依靠

藝術是沿途薪糧

我們從古代來 一日一日

想要抵達未來

紀錄片~徐素月

曲~許景淳

吟唱~許景淳

詩~劉秀美

[難忘之夜]


[難忘之夜]
台灣的大藝術家景淳~肯這樣疼惜團體 ~
疼愛這不知名的小團體破洞 ~
伸出她特具深刻藝術的手足之愛~
鼓舞群眾創作!
是她具體從大舞台降落人間巷弄的無拘無束藝術之愛~
是台灣藝術界創作無邊無涯的奇遇~(在大稻埕亦有過)

那晚的靈動是天地和山海作證~
證明這樣的歌曲誕生於世界的海角之一刻 ~
那時河堤濃蔭下 ~
海邊古榕樹上百鳥都歸巢聆聽 ~
外海海浪成群擁波,
乘漲潮前來喝采!
雪白雲朵在深藍天際中探頭~
觀音山半睡半醒半躺臥於波心~
正搖擺軀體假寐聆聽~
團員們個個喜悅放鬆筋骨~
紛紛 輕歌妙舞起來 ~
大家一起迎接大地脈動~
地肉喘息震動由地心發出深沉和音


自然在淡水 ~這個奇特磁場 ~激發來此居住的人 ~以創作的方式過活無論生活是好是壞!淡水不由得人遲鈍怠惰~這是一塊生生不息令人創作的土地 ~各朝各代價值日日湧現!我希望能使萬華也這樣!

Lili這個不凡的詩人!!!!
她~淡水的墨客
她目前雖然離境回鄉,
我總時刻感覺,她仍在此地淡水~關愛一切事物,
對於景淳為破洞歌舞團寫歌,
她不以平常態度看待此事~
她用十分熱情的態度
驚訝和感動~
我覺得對世上美麗事物的珍惜和重視,
是一位詩人必要有的獨特心性 ~
正是詩人們如此!
才讓世界美麗不停 ~
景淳這樣的音樂人,
更是用如何的美善的心,在愛著台灣,
和她所歸屬的出生成長的土地,
從她送給破洞的歌曲中~
很像從中古世紀的庭園(他用一種古木琴配音)
音色又能飄向現代高山峻嶺的清越縹緲~
創作當場我們都接受到了 ~
現在也同步接受到這份來自Lili Lu
這麼理解音樂的神秘和美的優質評論文章~
景淳和Lili的永恆友情~
常伴隨破洞的所有成員~
使大家感到非常非常的幸福!!
也影響我們日日全新的創作~
讓大家此後更加勇敢而自信~
全因為這份友愛

(好感動,音樂家許景淳為秀美老師寫的詞譜歌,即席的創作。

「後記」劉秀美老師現在萬華社大教國民美術,我被景淳音樂的靈動閃到,老師做的詞,好像一條金線,牽動未來,)

2020年6月19日 星期五

國民美術在萬華的所有課程一覽表


課程名稱:艋舺洋畫館
學  期: 109年度 - 第2期
課程編號: A204A
環河南路的美學因緣
學  期: 109年度 - 第1期

課程編號: A204A1081 A206A 星期三 晚上 艋舺美術寶盒之十三 ~皮膚色洋裁店
1072 A113A 星期三 晚上 艋舺美術寶盒之十二~艋舺和世界文明的連結
1071 A109A 星期三 晚上 艋舺美術寶盒之十一~藝術家眼中的艋舺
1062 A205A 星期三 晚上 艋舺美術寶盒之十~一本暈黃的萬華昭和時代食譜
1061 B107A 星期三 晚上 艋舺美術寶盒之九~艋舺街道歌舞伎
1052 B106A 星期三 晚上 艋舺美術寶盒之八~歷史先生歷史小姐的艋舺街頭深度繪旅
1051 B104A 星期三 晚上 艋舺美術寶盒之七~電影的現代性震憾~從向前衝去的市聲中醒來
1042 B107A 星期三 晚上 艋舺美術寶盒之六~文學導讀圍繞在艋舺空間的地方神話
1041 B206A 星期三 晚上 艋舺美術寶盒之五~ 1945 台灣民眾美術的戰後篇
1032 B204A 星期三 晚上 艋舺美術寶盒之四 ~ 怪老婆講萬華(三代共學)
1031 F107A 星期一 晚上 艋舺美術寶盒之三~二次大戰間的萬華美術情懷
1022 F103A 星期一 晚上 艋舺美術寶盒之二~偷燈光鑿透艋舺壁
1021 F103A 星期一 晚上 艋舺美術寶盒(首映日) 8/20,9/3,9/17,9/24,10/1

2020年6月1日 星期一

淡水河流域兒童的一百種古玩

2020.4.17週五7:00~9:30
萬華社大環河南路美學因緣
艋舺博物誌~自古河流兒童的古玩
兒童不會媚俗
自然中的長大遊戲

每個人都有一次的童年
零歲到九歲的身體遊戲
也是遊戲的生命旅行

身體與空間
是一層一層的歷史
古兒童和未來兒童串連成土地表情
和國家文化圖像的代表性

當淚流滿面
一切絕望
躺在床上
回想童年
心中立刻充滿甜味
用愛自己的方法過了童年
帶自己去田野採小紅莓
帶自己撿破爛去看電影
帶自己撿紙畫紙娃娃
帶自己去書店找世界

(畫家蔡麗在此課程進行童玩100製作)

淡水河流域兒童的一百種古玩
< 破洞歌舞團124回於小碧潭捷運站舉行2020.5.29 蔡麗拿出童玩100畫冊 在場來賓激動落淚 人人想起自己珍貴往事~指著畫面直說我也是那樣啊 ~那就是我!


1打圈叉
2騎海龜過騎樓
3煎白魚
4捏手背
5丟沙包
6彈龍眼子
7騎馬打戰
8抬轎
9三人跳圈圈勾腳
10橡皮筋揉亂再搓開
11跳橡皮筋
12花生耳環
13韭菜花項鍊
14剝荔枝蛋
15麥芽糖人形
16炸麵粉動物
17小彩色薄皮玻璃珠
18捏麵人
19用海砂練習包端午粽子
20木頭積木
21迷宮製作畫捲
22跳格子(休息區小公園區)
23一二三木頭人
24紙娃娃
25疊羅漢
26浮雲白狗
27用小烏賊染黑牙齒比賽
28切金魚賣魚
29撈金魚
30煮凸糖
31背後寫字猜一字
32樹枝彈弓
33筷子彈弓(子彈用紙摺)
34火車壓銅幣
35用蘿蔔乾抓螃蟹
36榨醬草勾勾
37~(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