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

石餅民藝




今天和Demi同坐捷運回淡水
在車上,她問我過去開石餅的往事---
不禁勾起我一陣回憶----
當初我是沒資本的,
開店前夕,正是和媽媽一人釘一口小箱子,
計畫每天乘坐末班車到石門十八王公廟賣戒指,給夜遊的香客,
清晨,再坐第一班車回淡水睡覺,
只是我幸運,出發前夕!找到地點和房租都十分便宜的小店,店租一千八,可是影印店也是承租一千八!
影印店剛搬家被我看到,
記得一開始,我先去後車站進一些開斯米龍的圍巾和手套賣,
賣出後!接著換成一個一個古碗買進來賣,
進貨時搭公車 捨不得叫計程車,過馬路必須分三次紅綠燈,獨自吃力的搬紙箱過街,
每天捨不得買便當吃,經過清水街菜市場買一顆大蕃薯當雞湯吃一整天!
開幕時無錢請人裝璜,
自己動手佈置整間店,連手心凹處的部份都長繭,
現在的我還有這種力量和鬥志嗎?

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茶情人生]

[茶情人生]

喝茶和喝酒下場絕對不同,
我最喜歡走過市場,在披披掛掛的豬肚肝腸間,
看著三三五五擺攤的肉販和菜販们,偷閒片刻,
圍攏在攤位一角,
也許只是一塊小破木板,搭起的茶桌,品茗為樂,
販夫走卒的凡俗人生,最大樂趣莫過於如此.,
茶藝館裡項繁多的茶道用具,對於粗人來講,是太不實際,
無從分辨聞香杯和茶杯有何不同?

一個不小心,還可能將細緻的小茶杯,吞下肚內!
在淡水幾年的悠閒歲月,處處有這樣的場景,
西服店裡有人在泡茶~米店/花店/民藝店,處處聞得到茶香,
茶和人至死不分離----
童年時第一次經驗茶的魅力,是在我們所住的日式房子裏的屋簷下,
媽媽陳月里(她今年都七十歲了現在住在淡水是一位有感性的畫家),
用茶水餵養野生的小麻雀,上了茶癮的小鳥,
每天必然吱吱喳喳的成群飛來喝茶-----
使我幼小的心靈,感覺到莫可名狀的美感,及長,每年暑假
隨外婆回宜蘭老家,探望姨婆,瘦小的姨婆,將紙菸吸完了,
在菸屁股插上牙籤,含在嘴裡,繼續吸光最後一絲菸草,

嗜茶的她,也捨不得丟棄已散失味道的茶渣,拿著小鍋,將茶渣煮滾,
再涓滴不遺的喝下肚子,就這樣耳濡目染,使我從小對茶葉產生一種憐惜之情,
更覺茶葉是寶貴之物!

成長之後,在一次高山茶之旅,認得一位歷屆擔任評審的老先生,
每次比賽,他品嘗過的冠軍茶無數,但他卻告訴我,
他每日所飲用的茶都是一斤300元的粗茶葉,
如此喝來心安理得,不必擔心幾年後,會喝掉一棟房子!
只要是忠於原始的茶香,就具有一定的植物香一定的養分,

而我每日在外奔波,到了一定的時段,
也像我童年時的麻雀一樣,一定要飛奔回家,尋找一杯熱茶!

有一段時間,旅居在汐止,屋後的山區可連綿到宜蘭,
此地即為北部的包種茶茶區,
山上住著一位老製茶師,
從年輕工作到老,那時已經八十多歲了,
為了要將採摘的茶青,當日揉捻烘焙完成,
在體力不支時,仍在深夜的山嵐中孤獨的工作著,
清晨時,人们上山,才發現他僵臥在茶寮的地面,
桌上遺留著他在世上親手做的最後一批茶,
這就是製茶人最高的莊嚴,無論如何,
也要一口氣把茶製完,絕不可半途而廢,人和茶至死不分離!

看錦月的篇篇鄉村文章,忽然一股菜甫蛋炒香傳來,只有這真正鄉村人士,才寫的出的那股泥香氣,硬是和陳冠學的[田園之秋]不一樣---味道----味道很嚴峻---很耐讀---很厚味---可以細讀因為她語言很密集淳厚----非常享受

圖中左邊第一人為作家陳錦月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藝術家錦月~用優秀台語文書寫的蕃薯葉 (古月金帛部落格)

藝術家錦月~用優秀台語文書寫的蕃薯葉
(古月金帛部落格)

雨落煞,打算伽早起床,欲共拋荒兮菜園,整理理兮,趁菜股塗面澹澹,塗鬆軟,薅草有伽省氣力,連鞭日頭若出,赤焱焱,誠鑿目,看去目睭強欲起煙霧,透早薅 草,烏蝛仔濟,踮身軀邊颺颺飛,面若掩無密,喙䫌、額頭連鞭叮咧幾落劉噗,誠夭壽,無想欲殺生,一透早煞開殺戒。天袂光,蹛庄內駛鐵牛仔兮阿仲兄,鐵牛聲 噗噗叫,對厝前經過,這站仔,拄著落大雨,做嗇人進前掖兮九層塔、芥菜,菜嬰仔,嗾雨了後,日頭出來一熁,規坵菜,黃黃蔫蔫毋成物去,田愛
重紡,鐵牛仔一坵一坵共作田人心血綴咧紡入田塗裡。

才閬月外日,野草閣發介滿四界,攑一支草刀仔,欲來割割刜刜咧,看到ㄧ欉見笑草,覆咧塗跤,莖湠開五枝,旋尺外長,用手共動看覓咧,伊兮葉仔著連鞭勼勼, 頕垂仔頕垂,誠閉思,看起來誠心適,毋甘給薅挕捒,提一个花坩來徙栽,準備三不五時仔,通好共創治。年頭墊兩稜蕃薯,經過三個半月共摒起來,甘焦生幾條仔 拳頭母大兮蕃薯,佮規摜若手指頭仔安呢兮蕃薯根仔,收成後,拄到熱天,菜僫顧,菜園放予拋荒。真奇?想袂到蕃薯稜彼搭,煞生湠歸遍兮蕃薯藤,佮野草咧爭地 盤,無共看顧,閣發佮者茂。莫怪,有句俗語:『蕃薯毋驚落塗爛,央求枝葉代代湠』,嘛有人共伊兮生命力,比喻臺灣人家己是蕃薯仔囝;閣有一句講:『時到時 當,無米才煮蕃薯箍湯』、、、、。毋管是傳承、韌性、抑是後路,蕃薯予人攏是正面兮比喻。

蕃薯佇五、六十年代,毋止是豬仔兮飼食,嘛是散食人兮主食,厝裡三頓,飯坩掀開,裡面滇滇兮蕃薯簽,做嗇人粗重兮工課,蕃薯飯食幾落碗才會飽;記得細漢 時,半晡讀冊轉來,腹肚若枵,著走去間仔,提椅子跂跤,夯一支大煎匙,靠咧灶頭,挖鼎底崁佇蕃薯菜下兮蕃薯,共皮剝掉,搵一點仔鹽,佇無四秀仔兮時代,是 阮遮兮囡仔上好兮點心。佇徛秋,抑是風颱兮季節,四常落雨,搪當佇蔬菜浸爛死死去時,蕃薯葉仔卻是此時「物美價廉」兮菜蔬。

生活綴咧改變,一寡有歲兮老大人,講著早前,蕃薯予人食佮厭青驚。即嘛,食食富足,大魚大肉了後,才會想到買粗俗兮蕃薯來治便秘。莫怪,定定聽序大人咧 講:『蕃薯救人無功勞』。是咧講蕃薯對臺灣人功勞誠大,若無蕃薯,人民早著肌荒枵死矣。即嘛,根據專家研究,加食蕃薯,有益人體健康;蕃薯葉仔,有助抗氧 化,是現代人兮健康菜蔬。

發規遍,茂閣媠兮蕃薯藤,拄好薅來剁幼幼,好濫落去新鮮果皮,來做環保酵素,留一寡通好作種,打算地若整理好,共墊咧予伊枝葉代代湠。

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邱麗卿 寫 [國民美術]

文/邱麗卿
「國民美術」新名詞

藝術創作有沒有標準?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從事創作?什麼樣的作品才能算是好作品?源自生命情感的藝術品,往往在不了解的情況下,被過度神聖化,甚至產生可 望不可及的距離感。「國民美術」新名詞,在充滿朦朧感的「美術」前,冠上具有親切感的「國民」二字,企圖讓觀眾放下自謙的心理,在看畫賞畫之餘,更參與繪 畫的創作過程。

繪畫創作一點也不崇高,所以繪畫的過程一點也不困難,沒有太多的錢買油彩和畫布,那就準備蠟筆一盒和畫紙一張;沒有學過繪畫技巧,那就跟著老師從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的線條畫起;不知道該畫什麼樣的內容,那就從自己的五官和手、腳畫起。

國民美術不預設藝術創作的標準,不限定創作者的資格,更不斷言作品的優劣,只是一再鼓勵畫友,畫出自己所要說的話。因為每個人都有藝術創作的潛力和渴望, 只是被外在現實環境壓抑住,不得已關了心門,或者失去了表現的勇氣。更因為每位「生活專業者」所畫出的都是自己生活上的親身體驗,雖然稱不上美學主流所說 的傑作,其獨一無二的特質卻是沒有任何傑作所能取代的。

國民美術的推手——劉秀美

國民美術重新喚起天賦的繪畫能力,也重新正視這項老一輩人在戰亂中或窮苦中所無法享受到的權利,和現代人在扭曲的教育制度下被犧牲的創作樂趣。劉秀美是推廣國民美術重要的人物,沒有受過美術教育的她,對於繪畫創作完全是自己摸索的,而美術的基因可以說遺傳自她的母親。

劉秀美在《淡水味覺&國民美術悲喜劇》(玉山社)一書中提到,從小生活雖然貧苦,但是她的母親有時候湊足了零錢,就帶著的他們乘坐公車又換火車,到基隆的 港口看海,並且常常提議要尋找一種顏色,這個遊戲可以從基隆所有委託行的衣料,一直找到海鷗在飛翔的天空,這種超脫痛苦的訓練經常在她的童年演習著。

五、六歲時沒錢買繪畫用具,於是就到紙廠撿些紙邊做紙娃娃,再和同學交換白紙,蠟筆則是參加比賽得來。初中學油畫,是爬到頂樓,遠眺老師上課情形學來的; 買不起油畫材料,就用王樣水彩不加水練習,所以她的第一批油畫作品,畫筆是自己綁的,畫布是找塊白布自己弄的。她的觀念幾乎都是從看書、看電影得來的,為 了讀書,常常在重慶南路上站著看一整天的書,或是跑到當時唯一蒐藏美術書籍的道藩圖書館找繪畫線索。而小時候拾荒賺來的錢,主要是為了買票看電影,像是卓 別林的電影,就讓她體悟到貧窮中的生活樂趣。

1951 年出生的劉秀美,經歷過貧窮的底層生活,但是她很感謝的是,接觸美術後的生活改變,按照當時的生活環境,她本來會因為生活到工廠做事,而變成一名以勞力謀 生的女工。但是美術卻將她帶往另一條路,成為一位職業畫家,定期發表她在生活觀察中所畫出的作品,雖然生活中偶有挫折的發生,但是她從不放棄繪畫。 1993 年的第一次個展後,因為投入教學的緣故,直到2004年3月才在清大辦第二次個展。劉秀美認為美術的力量改變了她的生命,所以她要與大家分享這股力量,並 且藉由國民美術的推廣,整理屬於台灣土地的故事,重新給予藝術不設限、受重視的位置。

國民美術的教學旅行

國民美術的推廣可以說是一趟旅行,首先從1992 年開始,劉秀美與其母親陳月里和畫家周邱英薇三人,以「流動老人美術學校」的方式,走遍台北縣29個鄉鎮,讓一生下田耕種、拿慣鋤頭的老人家,改拿畫筆, 顫抖地畫下他們生命最重要的事物。第一次的實地教學經驗,不僅增進劉秀美對該地區老人群體的了解,並累積了相當難得的第一手田野資料。

1995 年第一個國民美術畫班誕生,這年劉秀美在全景社區電台開講「國民美術」兩個月,並且從空中叩應(Call in)接受了數十位長者的報名,在電台社區工作室的地下室開辦了一個流動老人的美術學校。之後,劉秀美積極推動國民美術,並鼓勵成立畫會,畫會由畫友自行 運行,採行類似合作社的方式定期繳款,並定期畫畫、討論。

1999 年台北縣汐止社區大學首先將「國民美術」納入教育學程,因為國民美術的教學理念,鼓勵畫友將日常生活事件帶入美術創作中,正好呼應汐止社大的創校宗旨;國民美術也因為這樣,打開和學院教育對話的窗口。

2003 年大稻埕美術館成立,成為國民美術固定而公開的活動總部,美術館除了定期推出展覽外,還提供免費的教學活動,每個檔期並舉辦兩場「民眾論壇」,開放相關議題的討論,並且增加民眾與畫家的對話空間。

2004 年4 月劉秀美在淡水社區大學開設的「亞洲婦女國民美術」課程,獲得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評選為「人文與生活藝能課程類」優良課程獎。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國民美術 終於獲得正式的肯定,但是知道的人還是太少,能享受美術創作所帶來的喜悅的人還是不夠多。儘管目前主要的推動者只有劉秀美一人,但是她卻一點都不擔心,因 為她的目標清楚而明確——去最沒有美術的地方找美術,讓生活的第一現場,例如廚房與客廳,變成美術的第一現場;使婦女的角色更多元,不單單是母親或妻子, 還是改革生活、提升生活品質的美術家。

亞洲、婦女與國民美術

婦女問題一直是國民美術關注的焦點,而且近年來外籍新娘的引進,劉秀美更希望讓在地婦女和外籍婦女之間,建立僱傭關係之外的朋友關係。女性長久以來扮演服 從的角色,一直缺乏表現自己情緒的舞台,何況是因為生活窮困、不得已跨海來台的外籍女性,更是被迫成為消聲的一群,所以同樣擁有纖細、柔弱身體的女性群 體,應該互相協助,不僅僅是給予同情的關懷,更重要的是彼此鼓勵,從了解女性角色中,認同自己的家園,成為改造生活的行動家。

西方人眼中的亞洲,一直以來被想像成是弱勢的女性,所以被迫灌輸「進步」的西方文明,甚至部分亞洲群體竟然也像中毒似的,一味稱頌西方文明的美好,亞洲美 術無法避免的,籠罩在西方的文化霸權之下,也漸漸迷失自己的方向。全球化風潮吹起,資訊科技無國界的擴散,西方美術理論也理所當然的入侵腦細胞,面對大師 級的主流論述,在地的美術研究者是該照單全收的跟隨,還是該保持距離的冷靜思考?在地性的思考絕不是本位主義式的抱著私利不放,而是試著從母親的土地追尋 遺忘的家國記憶,認同自己的文化與藝術,重拾亞洲國度的尊嚴和自信。

劉秀美所開設的「亞洲婦女國民美術」課程,即是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除了讓每個人都可以畫畫外,更要畫出屬於台灣土地的誠懇滋味。課程包含上下兩個學期, 上學期是18 堂的基礎課程,包括「奔放的線條」、「色彩的語言」、「動感素描體驗」、「實驗美術產業創作」、「另類生日宴」、「家庭照相本設計」等。不論畫友是否具備 美術基礎,一切的教學從最基本的「視覺」感官開始,首先蒙住雙眼從事創作,在失去視覺的同時,不僅體認到視覺的重要,也感受到觸覺的敏銳。線條與色彩是繪 畫的兩大元素,「線條的20種人格和表情」,就足以讓學習者絞盡腦汁,同時發覺線條和色彩的豐富性,也達到初步的練習效果。「觀察」是繪畫的基本功,於是 「動感素描體驗」就是要快速地「捕捉剎那間的形體和瞬間的結構」。身體、風景主題式的實物實地觀察與體會,進入完整性的寫生訓練。從自己的身體到親人的身 體的速寫,由身體進入到心靈世界的想像創造,在家庭裡引起美術話題,增進彼此交流,將空間向外擴大至社區的環境繪畫,將時間拉長至家庭史、社區史的描繪, 不只關心自己也關心外在的生活環境,促進人際關係的和睦。

下學期的課程是上學期繪畫經驗的綜合呈現,每個人用超過十呎長的宣紙,用捲軸的形式,描繪從女性角度出發的「圖畫家譜」。淡水社大國民美術的學員大部分是 媽媽級的婦女,第一次使用毛筆畫圖是項挑戰,而面對尺幅巨大的畫面,該畫什麼樣的主題、該如何構圖,這又是另一項挑戰。在種種挑戰中,她們克服心理的障 礙,不只敢畫,而且畫出令人動容的故事。從生命的誕生、童年的長成,到後來的接受教育與工作、結婚,在共同的生命舞台中,搬演不同的人生故事。例如學員中 唯一的母女檔,母親是童養媳,小時候被人用一籃糕餅換來,但是所幸頗受養父母的呵護,女兒面對母親這樣的身分,更加疼惜母親的際遇。透過國民美術的課程, 婦女的眼光不只關注家人,更望回自己的身上,用繪畫鋪成自我生命史,一筆一畫勾勒出生命的原型,表達出細膩的情感與深刻的感謝。然而這捲畫軸不單單是個人 生命的呈現,也道出了家族的故事,更反映出大時代下的社會脈動。

台灣本土新藝術

「每個人都可以畫畫」,這不只是口號,更是事實。國民美術的推動,讓一般人對美術的畏懼感消失,重新找回藝術創作的樂趣,更在繪畫的樂趣裡豐富生命的精采 度;而生命精采度的綻放,又感動了身旁的親人和觀畫的旅人,層層影響震盪中,看見「真實生活」平淡而雋永的價值。我們無須過度神化國民美術的地位,而且默 默從事藝術工作者也不只劉秀美一人,只是劉秀美數十年來對美術近乎宗教信仰的熱忱,和畫友們長久以來神采奕奕的誠心讚美,讓我們無法忽略這源自民間、用之 民間的國民美術。

甫上任的文建會主委陳其南,為提昇視覺環境的美學品味,和健全藝文生態,提出「公民美學運動」理念,希望能培養具有文化自覺意識的文化公民。文化政策「公 民美學運動」的提出,提供民間發聲的「國民美術」什麼樣的契機?「國民美術」的教學實例又帶給「公民美學運動」怎樣的施行啟示?總括而言,「國民美術」與 「公民美學運動」同樣為實踐社會的美與善而努力,不同的是前者是來自民間美術教學的真實個案,後者目前是政府推動生活美學的政策理念。而政府如何透過公民 美學運動的推行,進一步與民間資源作妥善的連結?或者民間單位又如何利用新政策的文化資源擴展美術理念?這些都是有待日後探討的問題。但是不論如何,國民 美術在十多年的努力下,用繪畫的方式,讓最沒有聲音的基層民眾開口說話,使被隱形的邊緣群眾充滿自信的現身,所以國民美術應該堅持保有本來的獨立性與理想 性,不用削足適履的勉強與政策接軌,因為國民美術的真正的社會價值始終發生在體制外,也唯有不改初衷的單軌前行,「去最沒有美術的地方找美術」,才能精神 勃勃的建立屬於台灣的本土新藝術。

一個藝術工作者如何進入社會作美術教學

[教學方式和態度]



一、 一個藝術工作者如何進入社會作美術教學

一個美術工作者當她決定走出畫室與民眾一起創作,她自己選擇面對
民眾的態度,和教學材料準備的充分的程度,與預備長期工作的耐心
與耐力,是最重要的部份。這整個計畫是一種長期的想像,也包含著畫家個人的創作生涯在其中,所以一開始的設計很重要,當她開始邀請社會大眾畫圖,希望如何被大眾接受?要用甚麼方式進行?一開始起步是最困難的時候。長久以來我們的民間生活常將藝術創作當做是專業者的特權和專利,民眾只有站在欣賞跟膜拜的立場,絕沒有想到要由自己來表現作品,並且更進一步建立論述解釋自己作品的內容和意義。換句話說人民生活的經驗和價值,歷史煙雲中許多珍貴地方知識及個人智慧,就像古廟中鬼斧神工的名師作品流傳萬古,卻只見到捐獻者名字,而這是亞洲國度最重要的美術母體,就像古希臘對西方文明的意義一樣,亞洲國度的文化源頭也來自生活與廟宇這一類的經驗,但是亞洲國家產生的民間文化產品,還沒有進入學院美術的主流系統裡!大部分都被濃縮在各國度的觀光紀念品的符號裡,這一型的藝術也通常被歸類為素人藝術,或樸素藝術、原生藝術、傳統藝術等等。被貼標籤與命名讓它與正統美術主流區隔,亞洲人自己的美術在與美術體制相遇時,常常受到很大的打擊和歧視,社會只看得起複製跟模仿西方文明的人,使本土創作者失去美術創作人權的平等。

因此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民眾畏懼創作的心理表層,以及深藏在內在的
文化自卑感,要如何幫助他们重新建立自信?並且能夠毫不畏懼,進而天真浪漫的畫圖!

第一,就是要建立一種全新的文化價值,還有跟傳統時代不同的師生
關係,假使在學習藝術的相處關係上不能自由而平等,很難使學員放鬆。接著要編輯一套適合日常生活的人的文化經驗的教材,以他們熟悉的語言量身訂做的美術課本。萬一有人離開故鄉去到外國生活,她也可以在異鄉用美術繼續與畫友同樂!國民美術畫會的畫友將每週發的作品,上網發表與討論,更將課程和功課巨細靡遺的說明,幫老師進行著獨特的線上教學記錄,所有的畫會更可以透過網路群組聯結,互相做朋友

!正是因為亞洲文化母體在被殖民過程受創頗深,所以才需要如此當
保育類文化搶救!(圖1)

第二,必須與民眾站在生活經驗的立場,以他們自身生活為經驗,以
感情熟悉為助力,克服學習的困難。因為當人們在表達自己熟悉的事物,總是更有技術的能力,比如:描述熟悉的家人子女、故鄉或心愛之物等,所以國民美術常以個人生命史、家庭歷史、社區共同事件、社會大事、近代史、遷徙、流浪、移民到國際世界的經驗、宇宙、科學與天文、環境、自然的互相探討!協助處理情緒與壓力,互相傾訴內心與精神的抽象問題。因此畫友相處的越久,互相了解的也越深,多年來彼此支持越來越強,彼此捨不得離開,因此畫會的年齡都很長。(圖2)

第三,民眾學習藝術的經濟負擔必須要很小,因為日常生活的人生活
重點是以解決現實問題為主,藝術文化的追求可能擺在生活的第二位。如果學習藝術要花費很巨額的開支,可能使他們望而怯步,也許他們會為子女花錢,但普遍不會為自己再花費。因此國民美術在台灣有社大之前的1989時代是由免費教學開始,也因此使一些畫會持續了20年之久目前還存在,而所有的畫會目前也還維持免費教學的傳統。這也可以說明一般的才藝班三個月一期就結束,在才藝班萍水相逢的各地學員,繳費學習結業以後也許永遠不再見面,然而國民美術畫友卻變成一生的美術家族,想想如果她要像才藝班繳學費,可能要繳好幾十萬?

第四,近年來社大的與國民美術的相遇:為維持鼓勵與推廣國民美術
的態度,在社大這門課被當做優惠課程,以半價優待。隨著這次論文發表附上一篇國民美術與社大相遇的探討文章,是我最近為淡水社大亞洲婦女國民美術班所寫,題目是〈在社大教室有如面對一部社會人類學田野現場〉。

我於1999年開始加入國民美術課程,以國民美術經驗和多年田野
工作加入社大行列,就是因為對教育改革的熱誠和社大接近,所以國民美術在第一次有社大就加入,那時是接受汐止社大的邀請,那時汐止社大主任潘英海教授曾將自己房屋貸款以維持學校經營,一時也傳為美談。

這幾年如雨後春筍出現的社區大學也可說是一種奇特的台灣產物,就
像一種珍貴的台灣經驗,可以引以為傲,與世界比美。很多一成不變的傳統課程在社大這個領域獲得實驗和改良,比如農耕的課,加入對植物的哲學觀與詩情的對待,引爆人們重新思考食物、身體、土地、和世界的親密關係。旅行的課程改變人們儲蓄、財產、人生觀、勞動與休息的觀點,也帶領人走出家庭,啟動國民在國土的踏查行動,由內在心田生出自然的愛心疼惜鄉土,與國度內的萬千生命平等互愛。這幾年社區大學藝能課程的風行的確提供了成人普及化、平價化的學習文化課程的機會。但是大量推動的藝術活動卻也更快速將過去漫長年代傳統的封建美學,快速傳達到大眾面前,然而在過去也許只是少數有閒有錢階級的文化享受,因此作為成人教育改革的社大教育機構,如果教學者本身沒有具備充分的教改方針與內容,反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將舊文化舊思維風行全國。因為學費非常便宜,和過去拜師學藝的價格不能相比,藝能科的招生人數是最多人數,常常是各校的吸票機,所以也要特別注意這樣的影響力。不管是體制內的教改或是體制外的教改,最欠缺的永遠是能創作課程的老師,最重要的是新課程的創作和編輯,根源於教學者對過去漫長年代教育的反省,以及自己專業教材的覺醒和改革,如此才可能在廣大民眾面前講授富於原創精神,與世界文明同步,又兼有自己土地文明的自信的內容。某方面來說,在社大教室面對學員這些生活的專業者,他們通常已經在社會擔任著重要的專業工作,也是家庭經濟的主要供應者,他們代表社會的中產階級裡人數最多的一群,他們也是使社會生活輾動的功臣。可以看出來社大就學的國民很少是作奸犯法的滋事份子,反而是承擔社會和家庭責任的優秀公民,有時候他們在職業的專業還超過教學者。另外還有一些學員來自奇特的行業,擁有特別的思想和生命觀,視野不夠寬闊的講師很難以溶入教學的整合和接納,有時也會失去安全感,覺得特殊學員的行徑是在找碴,以致不能使教學順利進行,非常可惜!一個講師面對三教九流的民眾學員,有如面對一部龐大的人類社會學田野現場,是需要自我生命很大的整合和移動,但這些都值得!對自我的成長很有幫助!

面對成年人這樣有別於透過大學聯招進來的同齡年輕人,自然是一種
很大的挑戰,講學者累積一生的東西,講師者的人格表現,看在飽經世故的熟齡學員面前,無可遁行,幾乎一開課第一句話就可決定課程的存活或結束。因此講師常常不只在講專業,也在講人生,課堂裡充滿了各種的機巧,這些都和面對未經人生世故的大學生不同。透過社大教學,老師才真正從學問的象牙塔走出來,將所學與社會辯證,與學員一同成長,共同活在當代社會。

二、與民眾畫家一起體會了台灣國土的那些生活

在台灣國土推動的國民美術旅行有時必須去到無水無電的部落,就像
戰士在披星戴月中趕路,有時來到不知名水域,四周狂風豪雨,看起來浪比天高,去最沒有美術的地方教美術!就像進入飛沙走石的世界!酷日下一座一座的「公路美術館」、是泰勞的工地!這一段又一段的經歷、使從事人物畫創作的自己,透過對他人的服務和付出,更理解社會和人生。這是自己短暫的人生和有限的生命無法獲得到的珍貴經驗,透過在國土上每一個小站的踏查、經驗,理解了每個社會內部的問題,對自己的人物畫創作有長足的進步。從此不會畫出空虛表層的人,也從不會缺乏繪畫主題和靈感,有時甚至要捨棄萬千材料,才能集中主題和方向,也了解這一生個人力量的渺小,絕對無法完成所有工作。多年前本著對社會和人物的喜愛,孤獨走向這條雖辛苦但毫不後悔的路,為了教學的狂熱,每當深夜獨自在孤冷月台獨坐,內心卻充滿對台灣國土的熱愛和信心!旅行過程面對不同族群,有不同的遭遇和境遇。我對她們感同身受,我與他們的互動和回應,成為一部又一部地方圖畫田野歷史!在參與社大之前大約1985五年開始,工作的第一站從汐止的都市原住民部落「花東新村」和大稻埕的迪化街開始,到今天為止台灣的部落已走過汐止花東新村(成立都市原住民兒童美術館)、南庄賽夏部落(賽夏族劇團佈景製作)、花蓮秀林鄉太魯閣族(受暴婦女美術)、花蓮市阿美族(受暴婦女美術);客語部份則有:新竹芎林燒炭窩的客族婦女美術營、台北大夥房協會客族美術(男女共同)、北投外籍婦女美術成長班及淡水外籍新娘美術畫會;眷村美術有:空軍十一村新竹日本房舍社區居民美術,及信義區四四南村在台灣相遇老人圖畫家譜、民生社區笑哈哈老人畫會、大稻埕午間亂畫畫會(針對上班族午休))、迪化街畫會(老社區居民)、北投婦女畫會、永和色娘畫會、新竹科學園區色瞇瞇婦女畫會、終止童妓協會受性侵害少女色情畫會、新竹靖盧大陸少女美術、全國法律扶助基金會受暴婦女美術教學、淡水社大亞洲婦女國民美術班。以及過去在全景社區電台國民美術開講,寶島新聲電臺連續四年的國民美術新聞現場節目主持,大稻埕美術館舉辦四十八場國民美術畫家個展或聯展,九十六場民眾論壇(每場畫展舉辦兩場論壇)。我累積這麼多年的工作筆記,有如老船長的航海日誌,我欣慰參與了這麼珍貴的台灣人面對日常生活的美術展現,在過去漫長年代台灣史不是顯學,我們遺失了許多過往貴重的史料,我對歷史十分熱愛,每次為笑哈哈老人畫會上課,都要再三感謝他們所創作的圖畫!在文學或文獻中看不到的史料都可以從老年畫家所畫的圖畫歷史中再度彌補。(圖3)

國民美術來自我在貧困年代生活的創作!但是在從事國民美術過程中
我沒有向文建會、國藝會以及各種政府機構申請過經費。也因此陳其南主委上任之前的2003年,文建會有九億元的國民美術經費預算,從來沒有人申請。和我學畫的成員也無人去申請。當我回憶過去在各偏遠的教學田野,我非常以各地畫會為榮!他們和我一樣熱愛美術,也許從美術服務上一無所得,但我們只想共同在台灣創造一種很便宜又很好玩的運動!經過好幾年曾經由官方發起的公民美學運動目前成為一股文化主流,我所看到的公民美學運動,方向很像自己長期以來默默所作的,但是裡面的精神、和面對民眾的文化觀點、可能有所不同。被政府酬傭的藝術家他們的內心對這個工作的反省和準備是怎樣?在公民美學用國家機器推動的潮流下,如果計畫案結束,資源停止,專業人士離去,被輔導的社區會剩下甚麼?以藝術家為主導的社區美術對日常人的文化影響是有多深刻?有可能從台北到高雄都同樣表達馬賽克、漂流木、或陶藝嗎?或者一定是用廢棄物做思考?為何常常看到面對不同的地區都是一直用漂流木做造型、貼馬賽克、做陶藝?我的田野已經那麼長久,許多畫會都不停在創作,她們也許不知美術世界的險惡,美術資源的使用以及納稅人對文化項目的檢驗和質詢的權利?但大家天真爛漫的畫了好幾年,「公民美學」對我而言好像是守法,有身份證件,有收入,有合法職業的精英階級。不是屬於全民分享,但是一個國度精彩的文化發展,常常是曲折迂迴,文明形成過程中好像不是由一個守法但單調的中產階級所構成,比如:多種族混血,比如遷徙、移民、改朝換代、地下社會、江湖世界等等。都和地區文化發展息息相關。所以雖然國家文化政策有走向民眾的方向,但我沒因此更改國民美術的名稱,因為我認為「國民」代表不分階級、教育、經濟能力、合法或非法的每個人、也許也包括失業者、遊民、外勞或偷渡客、在美術的相處關係上一律平等,或許一位自銀行退休的大經理在圖像的表達上無法超越一位工廠女作業員,這就是畫會最有趣的地方,每個人透過閱讀作品,重新教育自己,閱讀別人的生命的精華和價值,產生自己的新人性,在畫會的社會裡建立全新的價值觀。(圖4)

三、民眾畫家如何推廣藝術服務回到社會

如果一定要評估自己所合作的社群有甚麼收獲,我覺得族群關係的改
善應是最大的收穫。每到選舉許多教室的空氣就開始變化,人與人的關係隨著選戰的進行逐漸產生裂痕,只有國民美術的社團能夠溫和存在,穿越民族的「奶水情」!這幾年亞洲地區東南亞國家與臺灣的大通婚,達到歷史新高,外籍工人的引進也是事實,這些人口形成台灣底層社會的新底層,也叢生了多出來的社會相處問題。然而政府不明白每一個入境者都是一個莊嚴的人權問題進入國度(圖5),台灣的人在接受的過程也要有足夠的自我教育,所以常看到國民美術畫友邀請家中菲傭一起上課和發表,如果能夠虛心閱讀別人的文化,透過美術的陪伴和聆聽,更改成見和歧視,社會問題也可以減少。在外籍人士未登路之前,台灣社會早就有更早期的省籍通婚問題、原漢通婚問題,許多畫者透過美術觀察自己或他人的作品發表,重新檢驗自己的個人生命史、家庭歷史、發現自己在認同文化上長期歧視了文化弱一方的父親或母親。而這些可能是尋找一生不明原因的家庭問題癥結所在,或者在社會裡莫明的排斥異己,引至更大的國族問題存在,也許有人會認為何不透過更龐大的醫療系統診治這些精神內在問題?我提出的看法是,治療是一種由高而下的關係,不像美術的場合來自於平等和快樂!出於內心的自願,自然書寫,絲毫沒有勉強。在二十年間的畫會中有許多人甩脫了藥丸、失眠、慢性病、尋到了兩代人之間的語言能力。可是在純醫學的心理療程上卻遲遲不見進展。

個人價值觀的更改進而影響社會價值觀的更改,藝術是重要的人文教
育,過去的年代成長的人在升學主義掛帥下,無緣學習藝術卻在成年後的現在,重新發現自己。人類社會最痛苦的就是階級問題,在畫會組織逐漸形成新的價值觀,進而影響社會價值觀。一個社會有優秀的工人和富於分享的企業主,以及有反省力的精英階級是社會之福。

我很欣慰學員在學習過國民美術之後,能以她們所學去延伸到其他創
作方向,比如國民美術畫家影片製作、各地方的放學後俱樂部----兒童畫教學、老人安養院教學----選擇自己父母所住老人院進行。此外還有童話劇編輯----整理台灣傳奇、童話,進行插畫、佈景、戲偶、製作,曾演出大稻埕虎姑婆。成立低成本經營的破洞歌舞團:用國民美術精神實驗的劇場,不申請經費。還有台灣衣學院:利用布商廢棄布,創作臺灣衫、東方造形布偶、畫布走秀。(圖6)

珍貴的成人美術是學術文化的原始材料,也是國家文化的倉庫,是生
活在這塊土地所有人的共同族譜、血統書、像老鼠會一樣的國民文化老鼠會。正像臺灣的廟宇,或自然形成的遊藝團體,自由存活,健康滋長在台灣的大地中。也許臺灣可以將國民美術經驗提供給近代史中擁有共同命運的亞洲其它國家參考,我們都是來自古老文明的國度,在被殖民過程,淪落為第三世界國度。在現代世界競爭中連文明也一併交出,亞洲國家的美術升學考試是用西方的傳統美術規則和技巧,大學美術教學是學習西方美術學術,國家僅有的文化資源是用來介紹西方美術主流價值。但亞洲人自己母國的美術母體,存在自我土地的經驗中。在世界殘忍的競爭過程中,也許我們無法贏過經濟、軍權、政治、科技,但不該連自己的文明也一併交出。我們的文明如果來自自己腳下的土地,它是既便宜又成本很低,人人都可享受藝術文化的教育。


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國民美術復活的時刻

戰後台灣美術,是可以跳過時空,直接走向當代和世界相處嗎 ?
可曾顧慮到---在其中的社會文化失落感 !
它不容敷衍~用一床永遠不變的大紅牡丹被料~代表上威尼斯雙年展?畫家真的是太懶了 ?
就是在蓬勃的民間過往生活~也有它表達的千言萬語形式,
我們行走鄉間在矮樹林間看到更多活力 !
最失望在畫壇遇上鄉土口號,立刻套裝混搭的西方漫畫/或卡通圖騰/加上一點台灣影子?


為何我要對20年來,這些願意畫圖的[專業生活者],致敬?
因為,她們正是補充了台灣戰後美術的那一段空白,
在一個戒嚴年代所有人集體說謊噤若寒蟬 ?美術躲在靜物和風景或抽象理論的年代,老畫家拱手讓給西方主義歸國學人
斷裂的師承斷裂的文化
或許,正如古製作人所言:[妳做國民美運動~是怕妳自己也變被稱呼素人?]
的確,我會為了畫友,被稱呼素人而非常非常的在意,
在這些畫家中
我們從未使用國家文化資源
每人來自各行各業職業所得,每人利用休息時刻奮發創作,
到底,我們是該感激於藝術世界施捨美術一林,參與和分享
還是我們正在幫助社會
努力補充台灣美術史的一段空白
戰後的美術鎖鏈斷裂
當代畫家的避世和妥協
嚴重失真的現實經驗和田野
這批成年人畫家擔負起中間[橋樑型]人物
這些嘔心瀝血的台灣往事經驗
不是千篇一律的相似史觀和文獻
而是真正的台灣之根
她們成長的時期目擊社會的生死交溶
她們用自動性技巧吐盡心靈感知
在一個畫家缺席的年代
這珍貴的台灣經驗
到底是被施捨或幫助社會
是這個不斷在變遷中的台灣最有趣的議題

長庚養生文化村銀髮學園藝術教育的田野研究

剛剛在淡水伯朗咖啡,結束和李國駿先生的一席話,我們的相識~起因於他的論文指導老師袁汝儀博士的介紹~記得,當時,他正在著手寫一部有關銀髮藝術教育的 論文,也因此,我為他到林口長庚養身文化村示範了一堂老人美術教學課,和當地交流---我記得那天下午---老人首次邂逅國民美術他們受到的衝擊---- 和他們的[心花怒放]!大夥兒短暫的忘懷現實處境!養身學員們表現的激情和狂熱---就像過去媒體描寫的笑哈哈老人畫會是[活色生香的老人]!今天,李國駿先生將他終 於完成的論文,拿到淡水送我一本付印本,並在扉頁寫下感懷的言語,

記得那天自林口下課後,他開車載我回淡水,在紅樹林,我們的座車受到一顆[奶蛋]的襲擊,頓時車窗模糊成一片,,原本很氣憤但我告訴他,在南美被擊中,表示之後會幸運!!果然,在一邊顧家~一邊就業~又在袁老師出名的嚴酷論文討教方面,他成功過關了--- 恭喜!!





 在今天的餐敘中,李國駿先生向我問到一個問題 :
在養生文化村中,有非常熱門的藝術課程,教學者用西方傳統美術方式教學,經此課程報名的高齡學員,得到很大的成就感,所做作品~也得到家人朋友許多贊美!但就是不知為什麼?經過此法學習的老學員!之後會引致不再碰筆,也失去活力,甚至逐日有失智和失憶現象,變成沒有動機畫圖,他問我原因?

我回答在我教學時是預備教畫家不是教學生,如果一個人,經由學習變成藝術家,他才可能有狂熱和激情研究美術,如果,他永遠是學生,則會逐漸萎縮和退化-----

傳統美術教學,只傳達
技術面的利益,也仰賴老師的修改,成為完美!或根據臨摹畫稿無,法轉型到自我的追求,一切都在複製他人的價值,所以,不是為表現自己的文化所畫的!

整個社會,存留對過去美術的保守想法,[畫的像就是美],也傷害了許多真情真性的畫作,對真正藝術不明價值的社會,也使老人在晚年辛苦的學習和他人生和經驗絲毫沒有關係的畫作,只為獲得同意和贊美,學藝術反而不快樂了!! 最終!!又始而復返使生活退化生病----
 今天和李國駿先生談話的結尾,我告訴他:
[一個善於應用中年人和老年人的智慧的社會],
一定是一個聰明的社會,
我們目前的社會,
完全以市場取向,只會盡力討好年輕人,
幾乎拋棄了中年人和老年人的價值 !
也因此,我們的[文化倉庫]是空的!!
工業時代的資本家是沒有祖國的!!
工業年代強調的社會不必有歷史和過去 !

失根的年輕人只有漫游在他國商品裡的經驗!
他們的靈魂充滿空洞和早夭的情緒!
許多人尋不到生命的真實意義

老人雖然正走向生命尾端
卻也是[哲學]的開端
雖弱猶強
上一時代的精彩
一生奮鬥過的精神力以及人性價值
有待藝術田野的採集和整理
如人们願為他們的價值鍍金和加以紀念
藉由他們用一生[生命]換來的經驗
簡單的講
我的美術工作就是這樣換來的

老人的創作為文化展現作品
將是社會的收成
將老人留在文化創作領域之外
只有讓他們落入現實無止無盡的無助和嘮叨
和從早到晚各種無明病痛的長期侵蝕和折磨
令社會眾人逃避令人人為之內疚和不安

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破洞紅包場

破洞紅包場
有 一天,媽媽的膝蓋骨又痛了!我扶著她在西門町漫無目標的走著,以前我們常去[細腰歌后]的紅包場已經收起來,現在改為一家旋轉壽司店,猛然,看到一家老紅 包場還存在!我們很興奮的爬上去/我第一次看到這麼忙碌的鼓手/他有很重的煙癮/整個歌廳被他呼的煙霧迷漫/

從節目一開始到打佯/他的煙沒斷過/鼓架上還 特別為自己鑲嵌一個煙灰盃/他手機也一直響/當他講手機時/另一隻手要同時抓兩支鼓棒和一支香煙/當他敲高處的邊鼓時/香煙被藏在鼓棒中/一閃一閃的亮出 橘色的火星/媽媽對音樂很挑剔一直想要走/但我完全被鼓手迷住了/無法離開/

但媽實在咳的太兇了/節目中有很多穿豪華亮片的歌手/卻無法唱出音準/甚至忘 詞的兇/鼓手不忙時(沒手機響時)/就幫忙唱/他每首歌都會聲音很蒼勁有磁性/但會覺得怪異/因台上明明是站個女的卻發出老男人的聲音/ 

有時候歌星自己也 覺得好笑/他們竟然一齊笑出來!讓節目中斷?我真的不知道台灣也有[破洞紅包場]?其實,如果這是預演的,這家音樂廳,應該會紅!這劇本編的太好了!也可 以讓過氣的樂師/或老歌手創業!

一進場,我就被鼓手迷住了!他很忙碌!一邊打鼓/又要顧到煙癮/歌廳裡煙霧迷漫!因他而起!穿亮片的女郎唱歌時,常有一低沉的男聲伴隨,我一時找不到聲音來源,後來終於看到鼓手趴在鼓架下的麥克風幫襯,有時他為了要彈煙灰,又要顧打鼓,真是忙壞手腳!為敲鑼.將鼓棒和香煙一齊握住敲高處的邊鼓.有時幫歌手提詞/找音!又不禁自己笑彎了腰.躲到鼓架下雙肩不住颤抖的狂笑,連台上唱腔生澀的女歌星,自己也轉身彎腰偷笑------

2012年8月5日 星期日

[紙球]

[紙球]
1959
劉小白兔於萬華廣州街


有誰知道這兒曾經是一堵高古的奶色石牆
彎彎的奶色岩石砌成到成人肩高的牆面
牆左岸是昔日中央警官學校
牆右岸會經過一排木造店鋪
街首第一家為繽紛的水果攤

之後相連著有公共澡堂
澡堂小老闆是母親女友的初戀情人
當第一代老台北人都移民到底舊金山的[小台北]後
她每次回台都要到奶色石牆眺望好久

沿著彎彎的石牆走
小學時的我
手中捏著已經汗濕的硬幣
那是辛苦存了好幾月
的稀少硬幣

前方有一家充滿夢境的小店
木頭雕刻的櫥窗
花玻璃散閃著森藍的光束
裡面擠滿像萬花筒的玲瓏細巧物件
不住的向我眨眼

我千辛萬苦積攥的錢其實只夠買[門票]?
一進店門發抖的我
面對
看店的中年夫妻滿臉嚴肅
他倆成日並排著坐著向街心

我貪婪的低頭仔細閱讀每種花花綠色綠的小商品
心中佈滿被美洗禮的感動
在他倆暴燥又不耐煩的表情
和目光的怒火注視下
又如往常匆忙買了紙球逃出店門
到底小孩是沒資格進這種店的

2012年8月1日 星期三








珊妤介紹 :

San-Yu Liu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36G6aSRqVw
另一部蘇古諾夫作品,Mother and son (Mère et fils, 母與子)。如果說Russian Ark是最親人的蘇古諾夫作品的話,這部大概就是充滿蘇古諾夫典型印記,然後又完完全全" 不一樣"的電影。我得有點奇怪的說,看這部電影最高興的事,就是體驗到非常不一樣但是非常漂亮,在敘事上、在影像上、在思考上,完全超出對電影的認識範 圍。完全無法歸類,無法說這像是誰誰誰,完全開啓另一種觀感那樣。
劇情本身是悲傷的,一個兒子陪伴生命即將到終點的母親。但意識上,又是複雜、充滿許多跨越文字形容範圍的。像是很暗又微光的古代油畫的影像、極度柔和,極 美的真實影像,如果我要定義如畫般影像,大約就是這樣的吧。明明是1997年電影,卻有著像是脫離這個時代的古典那樣。
我想我還是很難正確形容這部電影,不過仍是很喜歡這片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