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4日 星期六

雲林縣彩田裡的女畫家


「新興的潮流─國民美術」系列報導之三(聯合報記者趙慧琳執筆)

老人揮彩筆 歷史記憶躍紙上

「笑哈哈畫會」以圖畫記錄養女故事、水車淘沙洗金、農作生產等庶民社會史

  「我母親出生於艋舺有五間店面大厝的黃聚益家。黃家家規只養兒子,不養女兒。母親的祖母習慣坐在大門口,有媳婦要生產的時候,就招來媒婆,如果生查某的,就要她幫我們介紹,讓人家抱養。」七十三歲的謝招治,拉開她正在進行中的圖畫家譜,藉著長軸個人史畫的形式,在「笑哈哈畫會」的老年畫友面前,講述她的母親出生不久就被送養的難忘女性故事。

  國民美術從強調社會美術的基調出發,老人族群成為推動者劉秀美最早尋找到的一群美術公民。劉秀美指出,在她長期陪伴「笑哈哈畫會」老年畫友用美術來燃燒剩餘青春的過程,最讓她感覺觸目驚心的,是其中的女性在作品中所大量呈現,不斷出離原生家庭的記憶。謝招治母系家族幾代女性共同的養女經驗,就是其中典型的例證。

  「這些老人是一群來自日常生活的庶民菁英。」劉秀美將這些從台北的鐵窗公寓走出來組織畫會的老人比喻為菁英,是和他們以圖畫準確記錄庶民社會史的才能有關係。七十五歲的鄭炯輝,童年時代家族曾經在金瓜石經營採礦場。他以歷史圖像化的方式,將當時水車淘沙洗金的完整產業步驟,從封存已久的個人記憶打開,提供新產業世代來進行歷史對照。

  六十七歲的林洪氣,四十幾年前就已經離開了中部稻米之鄉的彰化平原,和丈夫成為工商起飛後的北部新都市勞工。然而,七年來,她將已經消失的五0年代台灣農村,全記錄地刻畫出來。昔日農家最貧苦時代最卑微可棄的稻草稈,經過她的細節描繪,也系列的畫出傳統稻草再生利用的六種方法,可說是把過去的農婦經歷以接近神聖史詩的分量處理!

  即使曾經二度承受養女的命運,招治阿嬤仍然擁有一個沉浸、遊蕩在戲院世界的奇妙童年。她借用美術的語彙,將當時進步劇場的實況一一描繪。從演劇明星乘坐三輪車遊街的宣傳造勢,到電影放映場上的辯士說戲;從痲瘋病院中的露天電影義演,到日本警察在劇場樓上監看新劇演出,以防堵反動思想出現的殖民情境。這些紀實圖像應該可以作為本地劇場史上第一手的庶民見證與補充。

  除了上述以美術搶救消失歷史所發揮的文化功能,老人在美術中所表現的情色狂想與愛情描寫,也是重新理解老人社會的一扇重要窗口。笑哈哈畫會七十五歲的陳哲仁,就以他極大的生命尊重與柔情,採用健康陽光的色澤直接描寫和女性身體有關的極奧祕人生主題:性、生育和死亡,以回應他自童年以來對於生命奧祕的探索與驚奇。

  此外,對於國民美術的推動者劉秀美而言,現今的老人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可說是他們那個戰爭年代的歷史結論。她指出:「從這些老人的美術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代老人特有的戰爭經驗,以及來自不同地域的人的戰爭記憶,它包括了從對日戰爭、中國內戰到本島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逃空襲及渡海遷徙來台的所有重要時代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