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的孩童何其幸運,自出生的那一分鐘起就繼承了佈滿在小鎮山城海港密密麻麻的古蹟,但殘酷的是三年前的古蹟園區劃定,只留下西洋人活動的古蹟區,來自殖民時期西方文化大量的古蹟被政府花費大量公共資源進行修護保存。而閩南人的生活區,惟一僅存的九坎米街﹍重建街。將在離現在兩個月之後被強迫拆除,整個亞洲被迫西方化的事實又再度呈現,世界大文明和小文明的選擇下,我們為自己土地 感到了自卑,拋棄我們長久生活,土地的母親。 我們不知全世界的博物館正走向對過去生活價值重新反省的年代,民眾文化成為國家代表文化,各國政府不斷整理人民過去共同生活的成就,國家檔案整理人民生活歷史,最新的歷史學潮流也走向環境史及情感史的研究。。九十七年七月率先全國成立的淡水古蹟園區是珍貴的整理人文遺產的起點,然而它也無法倖免的走向令人心啐的台灣經驗,比如寧夏街圓環的拆除,圓山美術館的中山橋拆除,中山北路天橋的拆除,台北古城門承恩門被無用的高架路圍綑,引致新加坡建築系到台灣作負面教學示範。
靠近捷運中山站的承德路老建成公園,裡面古木參天,是打鐵街人共同回憶,目前正施工要成為停車場。幾年前一位中年人在台灣故事館內張大眼睛和嘴巴,踉蹌奔走的樣子令人動容,眼中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