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4日 星期六

牛津學堂
















十九世紀是西方基督教最積極向東方宣教的年代
於一八七二年抵達淡水的馬階博士推動的宣教工作
使加拿大教庭當局十分滿意
很少有一種宣教工作會像馬階博士這樣
對異鄉國度產生如此重大的改變
也很少有宣教者對他所前往的社會產生如此熱烈的愛情
他於一八四四年出生於加拿大他的家族是蘇格蘭拓荒移民家庭
自古就有探險患難的冒險基因
抵達淡水後他深入鄉野與牧牛的孩子做朋友
從牧童身上學習非常通俗的台語產生和淡水人的親和力
也迅速的溶入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中
更因為宣教工作的需要須要一位理事的[牧師娘]
他選擇了一位童養媳為妻子並為她改名為張聰明
這位年輕的少女居住在愛錢的養母家
自小預備將來長大要被送做堆成婚的養家孩子不幸早逝
使她成了無主之女子馬階博士透過友人向住在五股的養母請求
由馬階博士付費
讓這位女子先到學堂做為工作助理過了幾年再正式娶她為妻
使他在青年時代來到亞洲
能夠帶著十分積極努力的奮鬥精神行醫授課
跟他蘇格蘭的祖先早年的拓荒冒險精神有關
他同時也是一個工作狂忘我而過度的工作使他在五十七歲之前就得到喉癌
病重時所吃的食物經常從潰爛的喉管溢流而出
已經許久無法教授講學
病逝之前他走到牛津學堂敲響鐘聲
集合學生在一起為他們上此生最後一堂課
用盡他模糊不清失聲已久的[殘破聲音]
至今我們赱進這狹窄的古蹟學堂內部
彷彿還可聽到他那嘶啞破碎的喉嚨尾音瑩繞在屋宇頂端
雖然在淡水眾多的西洋古蹟建築裡牛津學堂是最不起眼
最素樸最微小的一棟
然而它所代表的意義卻是最巨大
它代表台灣初探西方科學與文明的開端
使台灣走向醫學科學與理學的現代主義
帶領我們追求知性和幫助台灣婦女接受現代教育的啟蒙
他所創立的淡水女學堂也將淡水推向了領導全台灣婦女求知的領導地位
有如當年日本所為國民所推動的[明治維新]運動
當時的日本明治天皇將古典日本帶向現代
只是這一切是由一位來台宣教的加拿大人所做
因此在我眼中像麻雀一樣小的這個微小迷你形狀的館卻擁有著劇力萬鈞的力量

沒有留言: